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古董 > 收藏动态 > 江苏连云港海州双龙汉墓考古

江苏连云港海州双龙汉墓考古

来源:  浏览 7136

       2002年7月8日,连云港市博物馆抢救性发掘整理了一座西汉晚期墓葬,古墓葬的地点为连云港市海州区双龙村花园路建设工地。经省文物处上报,国家文物局2003年1月下发了文保函2003年139号文件,正式批准了此次双龙汉墓的考古发掘。

        双龙汉墓的抢救性考古发掘,时间从2002年7月8日至7月19日,发掘墓葬两处,清理面积为19.7平方米,编号为M1、M2。两处墓葬分别出土了一批汉代遗物,特别是编号为M1出土了保存完好的汉代女尸“凌惠平”一具,震惊了考古界,此次出土的汉代湿尸,是我国继湖南马王堆西汉女尸,湖北荆州汉代男尸之后的第三具汉代湿型古尸,历史价值和科研价值巨大。

        双龙汉墓位于海州区锦屏山北麓通往石棚山风景区的花园路,海州是我市古文化遗存十分丰富的地区。在锦屏山附近遍布着新石器时代遗址及遗存,桃花涧细石器时代遗址、二涧遗址、将军崖岩画等等。在秦汉时期海州始设朐县,经济繁荣,人口稠密,反映到考古现象上则是有众多的古墓葬在这一区域被发现。在双龙汉墓出土地点附近即有,如西汉霍贺墓、网瞳汉墓、吴窑汉墓、小礁山汉墓等多处汉墓,东去两华里的孔望山山麓上摩刻我国最早的有距今1800余年的东汉时期的佛教摩崖造像。双龙汉墓的出土地点,正是连云港市汉时人们活动频繁的区域。

        双龙汉墓在2002年7月7日被发现时墓葬上层的填土已全部被挖走,部分椁板已被掀起,墓室中一口棺即3号棺已被挖出墓室。墓葬现场破坏严重。M1椁板距地表3.2米,鉴于当天的时间已晚,当晚就地进行了保护。7月8日在发掘现场清理了编号为M1的2椁室3具棺木,出土了一批文物。M1平面呈“刀”字形,墓口已破坏至椁室盖板。M1为一墓两椁四棺土坑竖穴墓,底至基岩,墓口已破坏至椁室盖板。墓室东西长4.20米,南北宽3.60米,残深1.50米,头向东偏南10度,椁室周围填充10余厘米宽青膏泥.墓室内置两椁室即南椁室和北椁室。椁室均有脚厢,但未见随葬器物。北椁室东西长3.46米,南北宽2.34米,内置棺3具,由南往北编号为1号棺、2号棺、3号棺,其中2号棺为男性,其棺上椁板上刻划有“东公”隶书。3号棺内出土了“凌惠平”女尸。南椁室略小,东西长2.7米,南北宽1.26米。内深0.8米,单置4号棺。。椁室盖板下均铺一层薄板,厚约两厘米,纵横交错而成的“天花板”(顶板)。椁室木块加工方整,木块之间有肩榫咬合,构筑非常讲究。

         北椁室内1号棺长2.15、宽0.72、高0.64米,2号棺长2.28、宽0.76米、高0.76米,3号棺大小形制同2号棺。南椁室内4号棺,长2.15、宽0.72、高0.64米。棺体外均髹漆黑色。棺体为整木挖凿而成,两端和盖分别以波浪形榫口与棺身相连。盖与棺身两侧有2—4个不等亚腰形榫相嵌,结合非常牢*。其中2号棺即“东公”棺与3号棺即“凌惠平”棺,加工最为考究,亚腰形榫最多为4个,波浪榫口最完整为“W”形。另外,棺盖下均铺有一层厚约1厘米的薄板,为棺内的顶板。其中,出土女尸的3号棺保存最为完整,而其他棺内的顶板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坏。1号、4号棺内遗骸均已腐朽,2号则保存完整,均为仰身直肢。

        1号棺椁保存较差,出土的随葬器物非常少,在棺椁板下有出土了M1墓的唯一一件女木俑,另外还出土了连弧纹镜、铜钱等。

         2号棺出土了一批木简,主要是名谒,其它文物有铁剑、毛笔、板砚、铜质龟钮、桥钮铜印、铜镜、五铢钱、梳篦。出土的名谒上记载了河南太守、河南都尉、东海太守、弘农太守曾派下属拜谒墓主人,显示出墓主人的身份不低。

        3号棺内出土了一批文物,随古尸出土的龟钮铜印,印文清晰,表明了墓主人的姓氏为“凌氏惠平”。医学专家初步确认:古尸为女性,皮肤大部分已变成棕褐色,局部灰黄,有一定的弹性。

         2003年6月份,在来自上海、南京的古尸研究人员及医学专家的主持下,对汉代女尸“凌惠平”进行了扫描和尸体解剖,为透视“凌惠平”提供了医学上的依据。扫描表明其左眼球比较完整,脑组织尽管小了,但仍清晰可见。测量结果是身高1.58米,体重24公斤,头发发根清晰,皮肤除局部有破损,大部分保存完好,肌肉牵拉有弹性和韧性,脊柱很直,足底纹路清晰。解剖结果表明,脑组织萎缩约1/2,但保存完整,大脑额叶沟回清晰,小脑呈碎块状,三*神经也保存得非常完好。女尸内脏器官保存完整,虽然都连在一起,但心、肺、肝肠都看得清楚。专家还截取了皮肤、肌肉、肌腱、坐骨神经等切块或切片,以备进一步研究之用。女尸的肺部呈灰色,似乎存炭类物质,初步分析与她生存的小环境即家庭有关,如家中常用取暖手炉或生炉子等造成室内传染所致。女尸牙齿保存完好的29颗牙齿,但磨损程度要比现代人大,可能与当时人们大多吃粗硬的食物有关。据对棺液样本的测试,PH值为7.55弱碱性,与PH值为5.18的长沙马王堆汉代墓葬的发现的酸性棺液截然不同。“凌惠平”能在适合细菌生存的碱性环境完整保存,其原因还需要医学上更进一步的研究。

         除古尸外,3号棺内出土了漆方盒、漆线绕、漆尺、漆针筒、四乳四螭镜,以及一枚皮绶龟钮印章、衣物疏、梳篦等文物。

         4号棺出土了一套七子漆奁盒、铜钱、木梳等器物。

         M2也是在道路施工中发现,并于7月19日清理发掘,M2在M1 东南约2.5米。M2也为土坑竖穴墓,一椁双棺墓,平面呈长方形,头向南偏西30度,墓室长2.80米、宽1.66米、深2.20米。椁室与棺木严重腐朽,遗骸也已腐烂,脚厢内出土文物有木俑,棺内出土铜钱、铜镜等。

        从双龙汉墓M1出土的器物分析,M1的年代大约在西汉晚期。M1中出土的五铢钱相当于《洛阳烧沟汉墓》中的第一、 第二型五铢,不见新莽时的钱币。出土的四乳四螭镜、连弧铭文镜流行于汉代中晚至东汉前期。M1中2号棺内出土的名谒上有弘农大守拜谒墓主人的名谒。弘农郡建郡时间在武帝元鼎四年。

        M2中出土的一枚简化的日光连弧纹镜时代应相当于西汉中晚至王莽时期。

        另外M1与M2墓葬的头向不一致,规模悬殊很大,反映出M1与M2不存在家族墓地的倾向。

        双龙汉墓的发掘,尤其是古尸的发现,对我国及我省的考古有着重要的意义。双龙汉墓古尸发现于黄淮地区,属马王堆类型的湿尸,尸身全部浸泡在棺液中,极为罕见。通过双龙汉墓古尸及其出土文物的研究,对研究人类学、考古学、解剖学、病理学、植物学、环境保护等学科都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多学科综合研究,能进行民族的迁移以及周边地区的人种研究,探究古代人类的生存环境等多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实物资料。

        双龙汉墓的发现对连云港市区域文化的研究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大大地丰富了本地区汉代文化的研究内涵,拓展了研究空间,为我们研究汉代文化提供了新的材料。

上一篇:北京辽金元时期有什么重要的考古发现

下一篇:江西发现42座明清墓葬为汤显祖及其家族墓

更多关于 江苏连云港海州双龙汉墓考古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