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鲁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朱檀(1370--1389年),也叫鲁荒王。明代鲁荒王墓是明鲁荒王朱檀墓,俗称“荒王陵”,是明朱檀(1370--1389年)及其妃子的陵墓。1970年山东省博物馆考古发现于山东省邹城市邹县和曲阜县交界处东北12公里处的九龙山南麓,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1970年春至1971年初,鲁荒王墓被山东博物馆考古发掘于山东省邹城市邹县和曲阜县交界处东北12公里处的九龙山南麓。鲁荒王墓内虽遭积水浸泡,但大批随葬器物并鲁荒王尸体保存完好。地宫距地表深26米,墓道全长50余米,墓室全长20.6米,分前后两室,平面呈“T”字形,封土面积约1.3万平方米。发掘前保存完整。这座工程浩大的陵墓,系在山上凿石开圹,然后用砖砌垒,动用土石方约20万立方米。据专家估计,按当时情况,以二百个劳动力计算,需二、三年时间才能建成。
墓道正直向南,外口宽,向里渐窄,呈外高里低斜坡状,里口宽3.9米,北距金刚墙1.5米。墓道内筑有用石灰、糯米汁、豆汁混合浇铸的三道挡土墙,其中第三道墙亦称封门墙,高8.86米,上部厚1.6米,向下渐宽作砥墙状,墙基向外伸入墓道中。墙用大砖砌成,封堵牢固,至今痕迹可见。
封门墙后为红色金刚墙,通高8.2米,宽5.35米,上部是用绿色琉璃砖、瓦筑起的门楼,墙面敷一层坚硬的红灰泥。门楼的上部、左、右、后三面附有砖砌的档土墙,与前面的挡士墙接齐。在门楼上又筑起一道东西长条形的护槽,顶上覆盖两层石条,用以负担上面的夯层封土,防止损坏门楼建筑。墓门在金刚墙下部的正中,门洞高2.4米,宽2.25米。上部用一米厚的石条横担,已有裂痕,洞口以砖封门。墓室通长20.6米,共有两重门,分前后两室,两室之间有甬道相连,除门部为石料制成外,余为砖砌券顶,方砖铺地,四壁及顶部敷以白灰,壁上饰双条墨线。两道门形制相同,第一道门缩入洞口1.5米处,双扉枢轴式。墓门以整块巨石做成,高2.4米,宽1.3米,厚0.2米,每扇重约1500公斤。正面雕有纵横九排乳状门钉,门涂朱漆,门钉贴金,镶有铁质涂金铺首衔环,色泽鲜艳。门环以长57厘米的插簧式铁锁锁住。
鲁荒王陵地宫的前室,南北长8.05米,东西宽5.25米,高4米,顶部为东西起券。甬道的券顶较矮,高1.9米,长1.95米。后室为棺室。南北长5.45米,东西宽8.2米,较前室高大宽敞。前室正中部置一大缸,直径1.1米,高1.5米,缸内有铁芯灯座,即万年灯。后部中央设一张红御案,案西侧有盏顶宝匣,内盛“鲁王之宝”印,印匣原应在案上。中部随葬品有庞大的木雕彩绘俑群,共432个,分别为仪仗俑、车、马等。比例相称,刀法简练,神态各异,形象逼真。有手持金瓜、钺斧、朝天镫、刀、枪、剑、戟的武俑;有手持各种乐器的乐俑;有拱手而立的文官和身材魁梧的侍卫。后部中央设御案一张,案上放盝顶宝匣3只,内置木制贴金的“鲁王之宝”印。
后室中部砌有南北长3.85米,东西宽3.1米,高0.5米的砖质须弥座,朱漆金丝楠木棺椁,置于棺床之上。棺床两边有桌8张,其中4张为镶砾石桌心。东侧放有两个戗金漆箱,内装冠、冕、袍、靴和玉圭、玉带等,两边桌上放文房四宝和琴棋书画等物。其他随葬品为木、竹、铜、锡做的小冥器。随葬品的摆放,体现了古代帝王“事死如事生”“厚葬以明孝”的思想。 戈妃墓在朱檀墓西侧约六十米处,该墓距地表较浅,1967年被村民耕地时发现。墓分前后两室,总长15.4米,其中前室长3.8米,后室长3.5米,宽4.3米,两室中共建有5个砖砌壁龛室,石门两道,无门钉,以自来石支顶,拱形起券,做工较朱檀墓粗糙。
据《鲁王妃圹志》载:“妃戈氏乃良家子入侍亲藩,洪武二十三年封为鲁王妃。子一人肇辉,嗣封鲁王。正统五年十月初九日以疾薨,享年72岁,以薨之次年4月19日葬于九龙山之原。”
鲁妃墓志全文如下:
妃戈氏,以良家子入侍亲藩,洪武二十三年封为鲁荒王妃,子一人肇煇,嗣封鲁王。正统五年十月初九日以疾薨,享年七十二。讣闻,辍视朝一日,遣官致祭,命有司营葬如制。太皇太后、皇太后皆赐祭。以薨之次年四月十九日葬于九龙山之原。呜呼!妃以贤淑之行作配亲王,抚育贤子,嗣有封国,则妃之享荣养、臻高年,盖理宜然也。爰述其概,用纳诸圹,以垂永久云。
明代鲁荒王墓出土文物
1970年春至1971年初,鲁荒王墓内随葬品以木制家具、仪仗木俑、冠带服饰等为大宗,并由琴棋书画、文房四宝、瓷器等。共出土各类明代文物1000余件,是目前山东省出土文物最丰富的明代墓葬。
九旒冕。高18、长49.4、宽30厘米,藤篾编制,髹黑漆,表敷罗绢,镶以金圈、金边(金方池、金事件);冠的两侧有梅花金穿(金葵花),贯一金簪。綖板,前圆后方,九旒,旒施红、白、青、黄、黑五色玉珠。板下有玉衡,连结于冠上两边凹槽内;玉衡两端有孔,以悬充耳。
冕冠玉衡上方延板上在两端部分穿有金属丝,鲁荒王冕冠玉衡与延板之间的维系方式和梁庄王墓冕冠一致,即在玉衡上穿孔,对应的延板上亦穿孔,将金属丝穿过延板与玉衡的穿孔将二者固定。
皮弁。高21、横宽31、冠筒径17.5厘米。藤篾编制,髹黑漆冠,表敷黑纱。皮弁九缝(琪),缝压金线,每缝贯五彩玉珠九颗。冠前后各镶一长方形金框饰(金方池),两侧镶梅花形金穿孔(金葵花),内贯金簪。
乌纱折上巾。亦名翼善冠,高22.5、宽15.5厘米,前低后高,乌纱制成,两角自后上折。另一为藤篾编制。
园檐高顶红漆帽。小方顶,高17、檐宽43厘米。帽练贯六棱木雕和小圆珠各12枚。
园檐高顶藤帽。表有黑色织物,圆顶,高17、檐宽41厘米。其余的笠帽已破损。
关于笠,《事林广记》载:“笠子,古者虽出于外国,今世俗皆顶之,或以牛尾马尾为之,或棕或皂罗皂纱之类为之。”《事物绀珠》载:“笠,织竹为御雨具。”屠隆《游具笺》亦道:“有细藤作笠,方广二尺四寸,以皂绢蒙之,缀檐以遮风日,名云笠。有竹丝为之,上以槲叶细密铺盖,名叶笠。有竹丝为之,上缀鹤羽,名羽笠。三者最轻便,甚有道气。”鲁荒王所戴之笠,想亦此类。笠帽之上,沿袭元俗,又多饰以顶子,此即所谓的帽顶,此物梁庄王墓所出甚多且精。《明史•舆服志》“庶人冠服”条载:“庶人帽,不得用顶,帽珠止许水晶、香木。”又,朝鲜《经国大典》亦载冠之样式,缨带质地、颜色之规定云“堂上三品以上为乌纱帽(纹纱角),戎服紫笠贝缨,堂下三品以下,乌纱帽(单纱角),戎服黑笠晶缨。”
织锦缎龙袍(贴里)。衣长1.3、袖长约1.1米。交领、窄袖。米黄色,两肩及胸背上织金盘龙云纹,袖及膝襕饰行龙云纹花草,胸下部饰三组九行盘线。内衬一素面中衣,饰三组九行盘线,上缀29枚小金花,右襟一行11对金扣。织锦缎龙袍,论其形制,乃是贴里。贴里,又写作帖里、天益、天翼、缀翼、裰翼。其众多的异名,可知其为音译。贴里之名乃是蒙古语“Terliq”之音译,“Terliq”最初的意义不详。明代冠服多承元代之旧,如大帽、辫线袄等。
盘领窄袖织金龙袍(常服袍)。衣长1.3、袖长1.1米。圆领,领右有一袢扣,右腋下有三对系带。袍面米黄色,两肩及胸背织金盘龙。《明史•舆服志》载:“其常服……永乐三年定,冠乌纱折角向上巾,亦名翼善冠,亲王、郡王及世子俱同。袍赤,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各金织盘龙一。”此即鲁荒王的常服。
鲁荒王墓中出有元刊本七种共二十一册。分别为:《朱子订定蔡氏(书)集传》6卷3册;《增入音注括例始末胡文定公春秋传》30卷6册;《四书集注》19卷2册;《少微家塾点校附音通鉴节要》60卷2册;《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52卷5册;《黄氏补千家注纪年杜工部诗史》36卷2册。以上元刊本,多处江南各省,且为坊刻本或家刻本。另,墓中出有画4卷,其中1卷朽烂。
明代鲁荒王墓考古发现
来源: 浏览 5357 次
下一篇:北京地区不同时期明代考古总结
更多关于 明代鲁荒王墓考古发现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