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古董 > 收藏动态 > 【考古发现】营丘故城

【考古发现】营丘故城

来源:  浏览 1692

远古时期,营丘故城作为齐地的辐辏之地,临淄正是东夷族先民率先开化、创造灿烂文明的中心区域和源头所在。伏羲结绳为网罟,用来捕鱼狩猎,渔猎业由此兴起。神农斫木为耒耜,用来开垦良田,农业由此兴起。有神农日中立市,招致四方之民,聚集天下之货,使他们交易而归,各足所求,商业贸易由此兴起。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引发了先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伏羲画八卦,刻文字,并行推演预测之术;神农歌丰年、制琴瑟,更开医药本草等源;后稷开启制衣蔽体之始;蚩尤造冶,夷羿制箭,修兴舟车,舜作《韶乐》等,都对古代东方文化和华夏文化的发生与发展有开创性贡献。原始社会晚期,以老鹰为图腾的爽鸠氏部族就居住于此,夏、商之时,季则(加草字头)氏、逢伯陵为首的部族又相继袭治此地。
  临淄的初名为营丘,所以临淄就是营丘。临淄之所以是营丘,在浩瀚的史籍海洋中,不难窥见对它的记载。临淄古属营州,《尔雅·释地》:“齐曰营州。”营、赢、盈音同。伯益赢姓,原为东夷齐地的土著,是莒、秦、江、黄等国的祖先,曾经佐大禹平治水土,立有大功。他的裔族遍布齐地,其中临淄、益都一带曾是其聚居点之一。姜太公封齐,奄、盈等“殷东五侯”起兵反周又反齐。其中的“盈”也就是赢,即赢姓伯益之后。营州以赢、盈而得名。营丘则以营州而得名。即营丘便是上古营州的中心,或以营丘而得州名。汉代的史学家班固在他的《汉书·地理志》所引《齐诗》中有这样的描绘:“子之营兮,遭我乎峱山之间兮。”营是地名,即营丘;峱是山名,即峱山。诗意是说:你到营丘去,与我在峱山相遇。魏晋人臣瓒曰:“营丘即临淄也,营丘《春秋》谓之缘陵”。晋人郭璞曰:“今齐之营丘,淄水过其南及东”。北魏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在他所著的《水经注》中描绘得更为详尽:“淄水又北,经其城东,城临淄水,故曰临淄。……武王以其地封太公望,赐之四履,都营丘为齐。”
  关于姜太公建都营丘的历史,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这样记载:公元前1045年,姜太公佐周武王灭商兴周,因首功封于齐国,建都营丘。太公东行就国,慢慢地走,途中宿于客舍,迟迟而行。客舍中人说:“我听说机会难得而易失,客居半途中又很安心,实在不像赴国上任的人。”太公听到后,半夜整衣冠上路,天将亮时,已到了封国。正好遇上莱侯来攻打,与太公争营丘。莱侯也就是东方的莱夷,原来是附属于商朝的,听到周朝的实力向东发展,因此率兵前来抵抗,企图阻止周朝势力的扩张,对抗刚刚建立的齐国。双方经过了几次激烈的争夺战,太公战胜了莱侯,开始了他治齐建国的宏图大业。
  太公初立齐国,修明政治,顺应当地的风俗习惯,简化礼仪,通商工之业,发展鱼盐生产,因而人民多来归附齐国,齐成了大国。到周成王幼年登位,管叔、蔡叔作乱,淮夷反叛周朝,周王于是派召康公授命太公道:“东边到海滨,西边到黄河,南边到穆陵,北面到无棣,五侯九伯,你都可以征讨他们。”齐国由此得到征伐大权,成为军事大国。《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渔盐,则人物归之,襁至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带之间敛袂而往朝焉。”
  周夷王时,齐国发生了两次迁都。姜齐传至第五代哀公时,齐国的邻国纪侯在周王面前诋毁哀公,周夷王烹死了哀公,立哀公的弟弟静为胡公,胡公迁都到薄姑。哀公的同母所生小弟弟姜山怨恨胡公,就和他的私党率领营丘人杀了胡公而自己登位,这就是献公。献公元年,从薄姑迁都,复都临淄。因营丘紧靠淄河而更名为临淄。
  据考古学家王恩田先生考证,营丘在齐国故城大城东北角,淄河西岸,今齐都镇河崖头村韩信岭一带。这里的文化堆积特别厚,有3—4米,往往有四五层堆积,过去每逢大雨过后,古币、泥封、小铜币、化石环等文物时有显现。现代历史学家如郭沫若等也都认为营丘即临淄。
  望着田陌交错的原野,在韩信岭一带,你能看见一方樱花红的大理石石碑,上书“营丘城故址”。这是2003年临淄区政府为更好的保护营丘城故址,为大力开发齐文化营造浓厚的氛围,同时也为历史文化名城增添新的内容而兴建的。碑文的内容是“据经史载,西周初年,周王封姜太公与齐,都治营丘。公元前866年齐胡公迁离营丘,徙都薄姑。公元前859年齐献公徙离薄姑,复都营丘,更名临淄。今为循流溯源,保护遗址,弘扬优秀文化,勒石营丘故地以示正本追远意义。”坐在石碑的石护栏上,你可听见虫草低吟,它们仿佛在回味历史,感受岁月的沧桑。触摸冰冷的碑体,更让人感受到滴落在千年历史中的叹息。正如宋代诗人李格非曾说:“击鼓吹芋七百年,临淄城阙尚依然,如今只有耕耘者,曾得当时九府钱。”

上一篇:【考古发现】安平故城

下一篇:【考古发现】齐国墓葬的考古发掘

更多关于 【考古发现】营丘故城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