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位于甘肃武威,河西走廊东端,居全国地理位置中心,东靠白银市、兰州市,南隔祁连山与青海省为邻,西与张掖市、金昌市接壤,北接戈壁大漠与内蒙古自治区相连,南北长326公里,东西宽204公里,总面积3、3万平方公里。现辖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天祝藏族自治县三县一区,人口约200万,是全省的人口大市。聚居着汉、藏、蒙、回等38个少数民族。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城区较低,有“金盆养鱼”之称。
武威凉州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这里曾是古代中国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历来就以“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的重要地理位置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四、五千年前这里就有人类居住并繁衍生息,从武威皇娘娘台出土的文物证明,远在四、五千年前这里的文化发展已经与中原地区相接近。皇娘娘台遗址位于金羊镇宋家园村,遗址面积12、75万平方米。1957年至1975年由甘肃省博物馆先后四次发掘,发掘面积达7000多平方米,发现房子9 座,窑穴65个,墓葬88座,出土各类器物数百件。此遗址是整个河西地区齐家文化的代表,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武威最早是西戎部落的游牧地,而羌族是西戎的后代。羌的本意是牧羊人,他作为游牧民族,居无常依,逐水草而生,在整个河西都留下了足迹。后来随着乌孙和月氏的逐渐强大和扩张,羌族被迫从广阔的河西绿洲平原迁徙到祁连山中,一部分进入青藏高原,成为后来吐蕃的祖先。乌孙和月氏这两个民族共处了一段时间后,月氏打败了乌孙,并杀死乌孙王,乌孙部众四散,月氏成为凉州的新主人。乌孙部落失败后,大部分归附了河西走廊北部的匈奴,一部分逃到伊犁河流域,建立了乌孙国。其后,张骞通西域时汉朝与乌孙还建立了友好关系。月氏同样是一个原始游牧民族,秦汉之际,它是我国北方最强大的民族之一,实力十分强大,整个河西走廊都是月氏和乌孙的领地,而凉州一带则主要是月氏人。公元前170年前后,月氏人不能阻挡匈奴族强大的铁骑,战败后,大部分逃往西域,后征服大夏人,建立国家,史称“大月氏”;小部分月氏人则避居到祁连山以南,与羌族杂居,史称“小月氏”,逐渐与其他民族融合。从此匈奴占据河西。
匈奴在春秋战国时期兴起于我国北方的大漠南北、黄河河套地区及阴山一带。秦末,匈奴乘中原楚汉相争之际,迅速强大起来。公元前209年,冒顿单于即位后,历经多次征战,与汉文帝前元十四年(前166),派匈奴右贤王击败月氏占领河西地区,同时向东征服了东胡族。他的疆土东至朝鲜半岛,西逾葱岭,整个北中国都归于匈奴统治之下。匈奴政权机构由单于、右贤王、左贤王组成,单于是匈奴及其政权的最高首领。左贤王派休屠王、昆邪王分管河西东部与西部,并将一部分部落迁居于此,设立了统治机构。今武威一带,是休屠王的领地。休屠王在今石羊河西岸,筑有休屠城,作为王宫。姑臧城也是匈奴所筑,原为盖藏。这两座城是凉州历史上最早的城市。而姑臧城又是凉州城的基础,有2100年的历史。从此姑臧作为武威乃至凉州的政治中心和别名一直出现在历代典籍当中。匈奴人统治武威期间利用这一带优越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畜牧经济,积极增强实力,不断侵扰汉朝北部和西部边境,严重威胁着汉朝政权。而西汉王朝因经过长期的战争,国力空虚,无力对付匈奴的入侵,被迫采用和亲和向进贡物品的办法换取暂时的安宁。至汉武帝时,经过六十年的休养生息,西汉王朝人口剧增,生产发展,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中央集权大大加强。汉武帝于公元前121年春,派手下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兵一万余人出兵河西,出陇西(今临洮县),过金城(今兰州),越过焉支山(今山丹县境内),深入匈奴千余里,一路势如破竹大败匈奴休屠王,占领了河西走廊东部,并获得休屠的祭天金人,将它送交长安,汉武帝非常高兴,认为他的武功军威已到河西,因此将这里命名为武威,意即耀武扬威之意。并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从此,武威成为河西走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宗教之要地。他于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通往西域的古道,中国的丝质等产品通过这条古道传入西域,西域物产也源源不断传入中国。大宛马、苜蓿、葡萄、核桃,大蒜、胡麻等作物首先在这里安家落户,然后向东传入中原及南方一带。西域的音乐、舞蹈、绘画也为中国艺术增添了新的内容,佛教和哲学的传入,则对中国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了至今不衰的深远影响。同时,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国的蚕丝技术、冶炼技术、凿井技术以及思想文化也传入中亚并传至西方,这无疑对中亚乃至西方的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凉州始终是一个重要的驿站,并逐步发展成为长安以西的通都大邑。汉置河西四郡,也奠定了河西地区自汉以来城镇分布和行政区划的基本格局,一直延续至今。
西汉政府为进一步巩固河西的统治,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开始大规模的修筑边防要塞。从敦煌到秦长城(今甘肃临洮一带),修筑了一条坚固的长城,每隔一段设置城堡和烽燧,用来驻军和报警。今天的凉州境内,东起黄洋河农场的圆墩子,西至九墩滩,约有100多公里的长城遗址,并有多处汉代烽燧遗址。长城乡境内还有一段保存完整的长城及多座烽燧,反映了当时长城的规模。在军事进攻和防御的同时,西汉政府采取了“徙民实边”和“屯田”两大措施来发展生产,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河西地区的经济迅速强盛,凉州进入了历史上最初的繁荣和发展时期。
三国时,凉州属魏国的版图,以姑臧为州治(首府)。这是武威正式成为凉州治所的开始。这时的凉州辖武威等9郡,地域包括现在的兰州以西,内蒙古西部,新疆东部,河西走廊全部和青海、宁夏部分地区。当时的姑臧既是河西的政治中心,也是西北地区的政治中心。三国时虽然全国各地战乱相扰,但凉州总体上处于安定时期,从西域传入凉州的水果经过多年的栽培,已有很大发展。凉州葡萄、白柰(音奈,一种苹果)已成为贡品。特别是葡萄及葡萄酒,已具备了规模优势和质量优势。魏文帝曹丕曾写《凉州葡萄诏》一文,盛赞它味长汁多,是解酒佳品,其它地方的水果没有能比得上的。
公元265年,西晋建立。西晋统一不到60年,由于阶级矛盾激化和北方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的崛起,西晋灭亡,司马氏在江南重建东晋政权。中国北方从西晋灭亡到北魏统一(304~439)的130多年中,各民族上层分子和汉族官僚地方势力纷纷建立割据政权,瓜分豆剖,烽烟四起,进入“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十六国中,在河西地区先后建立了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和西凉五个割据政权,历史上称为“五凉”。因此,东晋十六国的历史,在凉州和河西来说就是五凉政权的兴衰史。
五凉之中,前凉为最。存在的时间是公元301年至376年,其奠基者是出身于陇右官僚地主家庭的安定(甘肃平凉市)人张轨。
301年,张轨以护羌校尉、凉州刺史身份到姑臧就任。面对严峻的局面,他一面讨伐反叛,打击寇盗,保持社会安定;一面采取措施,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商业流通,安置中原流民,提倡儒学,兴办学校,重整封建统治秩序。张轨还在凉州恢复货币流通,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百姓以谷帛为市”的状况,给河西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河西地区率先恢复货币流通,不仅是前凉发展社会经济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中国经济史上的大事。此后500年间,河西经济实力一直居于北方各经济区的前列,其奠基者当为前凉。
当时,中原大乱,西晋政权岌岌可危,张轨在保据河西的同时,力排众议,派兵到中原平乱,全力拥戴晋室,维护国家统一的局面,使河西地区成了西晋政权唯一安定的后方。中原地区的人民感谢凉州的援救,曾作民谣说:“凉州大马,横行天下;凉州鸱鸮,寇贼消……”以大马和雄猛的猫头鹰来形容凉州士兵的壮勇与强悍,张轨也被称为“张凉州”。由于当时河西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民谣说:“秦川中,血没腕,唯有凉州倚柱观。”于是中原、陇右人口大量西迁,散兵、难民潮涌河西,“中州避乱者,日月相继”,避难者中有不少文士名流和豪望。由于经济发达,人口增多,张轨对姑臧城加以增修扩大,修建了不少富丽堂皇的宫殿,使之成为河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说:姑臧经过张轨的增修,于是成为河西模范的城市,也就相当于中原的洛阳,影响了整个中国都城建设的规划。张轨为前凉政权奠定了基础,于314年病殁于姑臧,其子张寔继位,建号永安,但仍效忠于晋室。张轨的后代张寔、张茂、张骏、张重华等,励精图治,国强民富。前凉国力达到顶峰时,统辖3州22郡,以姑臧为都城,疆域东达秦岭,西跨葱岭,北至居延(今内蒙古境内),南到河湟,占有今甘肃、青海、新疆、内蒙古四省区的部分土地,成为当时北方地区除后赵之外最大的政权,也是五凉政权中版图最大的时期。376年,处于强盛时期的氐族前秦政权派兵攻凉,凉王张天锡兵败出降,前凉政权灭亡。前凉从张轨到张天锡五代九传,有国76年。
后凉的建立者是氐族人吕光。吕光是前秦太尉吕婆楼之子,略阳(今甘肃天水市)人,与苻坚是同乡。吕光跟随苻坚屡立战功,成为前秦名将,后升任骠骑将军。383年,吕光奉命率兵7万、铁骑5000,出征西域,大破龟兹,西域诸国纷纷归附,取得了自西汉李广利伐大宛以来最大的胜利。吕光满载西域珍奇宝玩,带着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启程东返。东归当中,凉州刺史梁熙传檄责备吕光未奉诏而还师,并派兵在酒泉阻击吕光,被吕光击败。385年,吕光从西域回到姑臧,杀了梁熙,自领凉州刺史。后闻苻坚在淝水之战中大败,被后秦姚苌所杀,吕光便于386年自立为王,设置百官,定都姑臧,史称后凉。
吕光是以氐人军事征服者的身份入据河西的,在对河西的治理中,采用了严刑重罚和以军事征服为主的简单的行政措施。399年,吕光病殁。403年,后秦派兵攻取姑臧,后凉王吕隆降秦。后凉从吕光到吕隆,前后历二代四主,有国18年。 南凉政权是由鲜卑族人秃发乌孤建立的。他重视农业生产,发展民族关系。396年,吕光为笼络日渐强大、声威渐高的秃发乌孤,加封他为后凉征南大将军。此时的乌孤已看到了吕光政权的衰败迹象,于是拒绝受命。当398年吕光被后秦大败退回姑臧后,秃发乌孤乘机在青海西平(今西宁市)称王,建立南凉政权。
414年,西秦灭南凉,秃发傉檀投降后被杀。南凉王朝疲于奔命,曾五次迁都,前后共传一代三主,有国18年。
北凉是卢水胡人沮渠蒙逊在河西建立的政权。沮渠蒙逊的父辈都在吕光部下任职,后被吕光听信谗言杀害。为了报仇,他聚众起兵反抗后凉,失败后,遂投奔建康(今甘肃高台县)太守段业。401年,蒙逊杀段业,夺其王位,改年号为永安,迁都张掖。在北凉政权建立时,河西地区形成了四凉一秦并立的局面。五个政权之中,北凉初建,地域狭小,处境较为不利。但蒙逊提倡农桑,减轻徭役,实行军屯,发展生产,增强实力。蒙逊还能以政治家的胸怀宽以待人。沮渠蒙逊的远大谋略,赢得了北凉朝野的信赖和拥护。他于410年击败南凉秃发傉檀,攻占姑臧,又于次年迁都姑臧,继河西王位,改元玄始。在他统治时期,除大修宫殿外,还在天梯山开凿石窟,大造佛像,使天梯山石窟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石窟之一。
蒙逊死后,三子沮渠牧犍嗣位。439年,北魏大兵压境,姑臧失陷,牧犍投降,北凉灭亡,归北魏统治。北魏灭北凉,接受姑臧城内户口20余万,仓库珍宝不可胜计,并徙其吏民3万余户到平城等地。北凉从397年建国,历二姓三传,有国43年。
西凉是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县)人李暠建立的政权。李暠是汉代名将李广第16世孙,生于姑臧。北凉时期他在敦煌一带任职,受当地人士的拥戴,于397年被推举为敦煌太守。3年后,他拥兵自立,定都敦煌,建立西凉政权。并于405年将都城东迁至酒泉,李暠知人善任,积极纳谏,执法严明,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人。由于他励精图治,经营有方,西凉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
李暠于417年病逝。其子李歆继位后,初期尚能遵父遗训,但在数次取得击退北凉入侵的胜利后,不听母后尹夫人劝告,在一次与北凉的战斗中大败,全军覆没,自己也战死沙场。其母尹夫人被俘,囚于姑臧窦融台(即今皇娘娘台)。西凉地域狭小,统治范围主要是今天的酒泉、玉门、安西、敦煌等地,是五凉中唯一没有在姑臧建都的政权。420年西凉灭亡,传二代,有国21年。
隋末唐初凉州人李轨割据凉州,自立帝号称河西大凉王。州治武威,因此武威又称五凉故都。后被唐所灭。自此,凉州正式归属唐。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相对凉州来说,它一度为长安以西的大都会,中西交通的咽喉,丝绸之路的重镇,民族文化融合的熔炉,无论在政治、军事、还是在经济、文化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当年唐僧西去取经时 ,路过武威,曾有过这样的描述:“凉州为长安以西通都大邑,襟带西番,葱右诸国,商旅往来,无有停绝。”同时唐朝的许多文人,都把凉州作为重点描写对象。小说《集异记》中写道:唐明皇于元宵节观灯,京师长安张灯结彩,如同白昼,人山人海,繁华异常。道士叶法善对明皇说:今夜灯火之盛天下没有比得上京师的,唯有凉州还不错。明皇有点不信,表示要到凉州观灯。叶法善运用法术将明皇送到凉州上空,果然见“千条银烛,十里香尘,红楼逦迤如白昼,清夜荧煌而似春。”故事虽属离奇,却反映了当时凉州的繁荣景况。著名诗人岑参在诗中写道:“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元慎的《西凉伎》一诗中,也对凉州的繁华景象进行了描述:“吾闻昔日西凉州,人烟扑地桑柘稠。蒲萄酒熟恣行乐,红艳青旗朱粉楼......”等等。整个唐朝近300年间,河西地区的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经济的繁荣带来了文化的发展,除留下许多著名诗篇外,西凉乐舞和西凉伎,对唐朝的音乐、舞蹈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唐之后的宋朝,对武威来说,就是西夏的历史。西夏是一个以党项、羌为首的少数民族国家,它与1003年占据河西后,一直向宋称臣,直至1038年正式建立西夏国,它的首府在宁夏银川称兴庆府,武威称西凉府,是它的陪都。可以说是当时西夏王朝在西部的统治中心。西夏主要是以党项族为主,最早的党项民族居住在我国青海、四川、西藏交接处。在吐蕃兴起之后,党项民族害怕吐蕃的掳掠开始向东北部迁徙,一直迁到了陕西的北部一带,唐时附属于唐,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拓跋思恭带领兵马打败了黄巢起义军的进攻,保住了唐朝的王位,当时的皇帝唐僖宗封他为定难军节度使,这个官位可以世袭。并让他统领陕西北部一带。宋时附属于宋朝,等到定难军节度使这个官职被李继棒继位后,引起了党项内部矛盾。宋朝皇帝宋嘻宗乘此机会将李继棒召入京城,派宋朝大将依宪赴任夏州,等于将夏州从党项人手中夺了回来,李继棒有一个弟弟叫李继迁,他认为他们党项人在此以生活了很长时间,夏州不应被宋朝收回,应归党项人所有,于是他带领亲信和手下逃出夏州,开始和宋朝作战。宋夏战争连年不断,最著名的有三场战役: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定川砦之战,过后宋夏议和。李继迁死后,他的儿子李元昊继位,他于1038年正式称帝建立西夏国家。西夏共有十位皇帝,存国189年,于1227年被元朝所灭。
元朝在灭了西夏之后,命已在凉州的只必帖木儿镇守西凉府,只必帖木儿在西凉府城北15公里处又修建了一座新城,元世祖忽必烈赐名“永昌府”,人称只必帖木儿为“永昌王”。永昌府成为元代在凉州一带的政治、军事中心,将以往凉州的统治中心向北移了15公里。今天看来,主要是为适应蒙古民族发展畜牧业、享受草原生活的需要。在元朝统治凉州期间,统治者还做了一件名垂青史的大事,即使西藏归顺中原王朝统一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凉州会盟”。公元1239年,元太宗窝阔台 的次子阔端太子(只必帖木儿之父)驻守凉州,为西凉王。他派兵攻入西藏,一直打到拉萨以北的热振寺。这时的西藏正处在吐蕃王朝崩溃后的分裂混乱中,无力抵抗强大的蒙古军队,藏民们要求佛教领袖萨迦.班智达代表他们与蒙古人谈判。阔端了解到这些情况,于1244年遣使降诏给西藏宗教领袖萨班,邀请他到凉州共商西藏归顺大计。萨班不顾六十多岁高龄,不辞千万里跋涉之苦,率领侄儿八思巴于1246年到凉州。适逢阔端回京选立大汉,萨班就在凉州广设经场,弘扬佛法。1247年,阔端回到凉州,与萨班进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凉州商谈,即历史上有名的“凉州会盟”,商定了西藏归顺蒙古的条款。萨班致书西藏僧俗首领,发布了《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号召西藏军民僧俗顺应时势,深明大义,抛弃疑虑,接受条款。信中还对一些具体问题作了说明。通过这次会盟,西藏正式归于蒙古族领导的中央政府,纳入中国版图,成为祖国多民族大家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结束了400年的分裂局面。其后,萨班在凉州讲经说法,宣传佛教。维修扩建了四部寺院,即白塔寺(东)、金塔寺(南)、莲花寺(西)、海藏寺(北)。萨班于1251年圆寂于白塔寺。阔端主持在白塔寺修建大塔,将他的灵骨安置于内。但整个寺院毁于1927年的大地震,仅剩大塔的塔基。国家对西藏归属问题有许多争议,1992年9月国务院发表了《西藏的主权归属与人权状况》白皮书,并拨款在离原塔的基础上重新修建了大塔,四周小塔是由武威地方各界人士捐资修建,因是藏式塔为白色,所以称白塔寺,又因是由一座大塔和九十九座小塔组成,因此又称百塔寺,它是西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
到了明朝,由于一些残元势力经常侵扰武威,而武威一旦被他们占据,将对明朝构成很大的威胁,因此明朝政府从1377年到1574年,历时一百多年的时间对武威进行了加固维修。首先是在原有城墙的基础上又增高了一米,在武威城原有东南北三门的基础上增辟西城门,并修建了东、南、北三大城门楼,修建了吊桥4 座,挖了深6米多的城壕,在城墙四周修建箭楼、逻铺共36座,并用砖包砌了城墙。至此,凉州城成了名副其实的“金城汤池”。
明朝初年,由于元朝残余势力和一些少数民族的经常入侵,战争频繁,户口锐减,严重影响着生产的发展和边防的巩固。在这种情况下,明朝统治者开始实行大规模的移民实边。将河北、河南、山东、山西一带的数万居民迁移到河西一带,屯田生产,充实边防。当时移民由地方政府管理,移民垦种田地,谓之“民屯”,开始3年不纳税,3年后征税也比较轻;不在额的荒地,可任人开荒耕种,永不纳税。由于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移民和当地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恢复。
清朝是凉州文化教育的鼎盛时期,清代文化教育事业胜于明代。当时武威考取进士就有四十多位,其中不少人对当时的社会、文学艺术及学术界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如以文学及书画艺术知名的李蕴芳、张岁羽、郭楷、张兆衡、赵昇、张美如、赵永年等;以研究文史、致力家乡文献整理知名的李铭汉、李于锴父子和潘挹奎等;以文章和品行闻名当世而举孝廉方正被征召入仕的张玿美、陈炳奎等;以官高位显、卓有政绩的河南巡抚牛鉴、湖北布政使孙诏等;最著名的是张澍,博通经史,著述丰富,学术成就很大,是清朝遍数三陇的大学者;更多的还是辞官从教、为家乡教育事业辛勤耕耘一生的庠序名儒,如苏璟、王化南、孙俌、刘作垣、尹绾、刘述武、刘开弟、赵元普等,正是他们的辛勤劳动和不懈努力,才创造了凉州教育史上的辉煌成果。
民国时期,凉州基本沿袭旧制,分别为甘凉道、督察区、专员公署所在地,辖武威、民勤、永昌、古浪、永登等县。从民国十六年(1927)到民国十九年(1930),凉州连续发生了地震、水灾、旱灾、兵变和瘟疫等天灾人祸,给凉州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1931年秋,国民党骑五师(后扩编为骑五军,长官马步青)驻防凉州,一直到1941年。1936年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率领西路军挺进河西走廊,遭到西北军阀马步芳、马步青全力阻击,先后在古浪、凉州四十里铺、永昌发生激战,最后在高台战败,红五军军长董振堂等3000多名将士壮烈牺牲,残部由红三十军政委李先念率领在祁连山一带打了一段游击后回到中央怀抱。西路红军以2万兵力同敌人的10万多兵力血战半年,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付出了重大牺牲,在我党我军历史上写下了极其悲壮的一页。
1949年 9月16日,凉州解放。11月21日,武威县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胜利召开,新政府正式诞生。新中国成立后,凉州行政区划和隶属关系、名称几经变更。先为武威地区行政公署驻地,先后辖武威等12县不等;现为武威市驻地,辖凉州、民勤、古浪、天祝4个县区。
西部军事重镇凉州的历史
来源: 浏览 2556 次
上一篇:【考古发现】古龟兹国
更多关于 西部军事重镇凉州的历史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