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俗 > 民俗动态 > 河北武安固义村太行山深处的民俗表现傩戏

河北武安固义村太行山深处的民俗表现傩戏

来源:  浏览 2756

傩戏是一种从原始傩祭活动中蜕变脱胎出来的民间艺术形式,经过几千年来的演变成为中国很多地方的民俗,每年各地都有傩戏表演。
固义傩戏属于河北传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是从古代傩祭、傩乐、傩舞和驱邪习俗发展而来。是远古、中古、近古傩文化的精髓,种类繁多,特色各异。在河北武安固义村,祖祖辈辈流传傩戏这种久负盛名的传统民俗表演。傩戏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求佑祛邪,驱瘟逐疫;二是祈天祈地,风调雨顺;三是尊老爱幼,奉公守法。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全村老少全部出动,一场规模宏大的《捉黄鬼》的傩戏拉开帷幕。其气势恢宏,色彩神秘,内容丰富,非常具有传统古文化韵味民俗。固义的傩戏捉黄鬼表演可追溯到明代中叶,但它那古老的形式和内容,则可以推进到历史的更深处。早期社会,人们无法抭拒自然界的各种灾害,认为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存在,就产生了鬼神的概念。于是人们把这种想象的鬼神也分为善恶,透过祭祀和表演,扬善惩恶,满足人们征服自然的主观愿望。2006年,傩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流传了数百年的“捉黄鬼”,是村民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人健康和睦的大型祭祀仪式。传说中,“黄鬼”是洪涝、干旱、虫灾、瘟疫等灾异的象征,更是目无纲纪、忤逆不孝、恃强凌弱、无恶不作者的代表。村民们通过捉鬼、打鬼、审鬼、问斩等一系列形式,表达对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和睦健康的祈祷和祝福。
  傩戏的《捉黄鬼》是重头戏,戴面具的有30个人,画脸谱的有400多个,直接参加表演的近千人,几乎是家家有角色,户户都参与。“捉黄鬼”之所以称之为傩戏而不是傩舞,主要是它有情节,通过捉鬼、审鬼、判鬼、处置鬼来祈求风调雨顺,教育人们遵纪守法、孝敬爹娘。
 捉黄鬼有四个主角:大鬼、二鬼、跳鬼、黄鬼。其中,大鬼二鬼负责押解黄鬼,跳鬼负责带路,全身涂满黄色的黄鬼代表疾病和忤逆不道。下面是代表疾病和忤逆不道的黄鬼。黄鬼形象突出了抢眼的黄,仅穿黄色短袄、裤衩,全身涂成黄色,四肢各有一把砍入肉中效果的假刀,用鸡血涂抹,鲜血淋漓。
   “捉黄鬼”中的各种人物角色,大都以脸谱和面具为扮相。他们身着古装和各种佩饰面目或庄重或狰狞。这些角色大都是世袭的,辈辈相传,不派不选,久演不衰。
负责引路的跳鬼。
黄白探马巡视开道。
紧随其后的游街打鬼。手持柳棍(据说可以辟邪)的年轻人,呐喊着,将村里村外踏走三遍以驱除邪祟。

捉黄鬼的活动从凌晨开始。由大鬼二鬼和跳鬼以及几十个手持柳棍的年轻人从村里到村外,驱邪捉鬼。当作恶多端的黄鬼被捉到后,白天即将进入热闹非凡、规模盛大的打鬼、游街和斩鬼阶段。黄鬼被捉后循环反复在各个街道游街,最后,黄鬼被押赴刑场,人们开始聚集在宽阔的河道,等候审鬼和斩鬼仪式。

黄鬼得到严惩,正义战胜邪恶,也象征着人们战胜疾病和灾难,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全场沸腾,鞭炮齐鸣,万人呐喊欢呼。


上一篇:河南开封美食小吃桶子鸡

下一篇:河南漯河美食小吃侯集肘子

更多关于 河北武安固义村太行山深处的民俗表现傩戏 的信息
民间艺术
福州脱胎漆器手工艺步骤

福州脱胎漆器手工..

福州脱胎漆器以轻巧、精美而闻名,因为成分只有漆、夏布或绸..
白与黑的艺术:乌铜走银手工艺

白与黑的艺术: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乌铜走银是云南一种独特的铜制纯手工工..
山西忻州宁武炕围画

山西忻州宁武炕围..

“炕围画”在山西省尤其以山西忻州宁武、忻州原平、代县的炕..
民间艺术缩骨功

民间艺术缩骨功

缩骨功,也叫缩骨术也叫卸索,卸索的表演,这就是缩骨功。卸..
宫廷鸟笼制作工艺

宫廷鸟笼制作工艺

宫廷鸟笼制作技艺起源于200年前的清代八旗子弟。宫廷鸟笼..
风筝魏

风筝魏

风筝是民间传统手工艺术,而风筝魏就是过去老手艺人的一个品..
明代手工艺漆器的特点

明代手工艺漆器的..

明代漆工艺的活跃与明王室对漆器的推崇与重视有着直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