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到了康熙、雍正打定了基础,到了乾隆时期大清朝是最富足的时期,国库黄金白银很富余,那么康乾盛世大清朝国库里有多少两银锭呢?乾隆皇帝给以后的嘉庆和道光皇帝又留下多少白银呢?
1.康熙朝每库每年一册,册内按旧管(上年底结存),新收,开除,实在(本年底结存)四柱格式,开列库内一年出入之银、缎、物料数量
2.雍正朝以后每库每年三册,分别为大进册,大出册,四柱册。大进和大出册按月开列一月内该库每笔进、出之库项及其数量。四柱册只按管、收、除、在四柱格式开列一年总数
3.乾隆四十年正月二十九日军机大臣遵旨查明康雍乾年间户部银库库存银数目奏片所附清单为补充。
康熙朝国库白银银锭数量
康熙六年:银2488492 两
康熙十一年:银18096850两
十二年:银21358006 两白银
十六年:银5307216 两
十七年:银3339920 两
二十五年:银26052735 两
三十年:银31849719 两
三十一年:银34255285 两
三十二年:银37600663 两
三十三年:银41007790 两
三十四年:银42263516 两
三十五年:银42628989 两
三十六年:银40639920 两白银
三十七年:银40542966 两
四十二年:银38368105 两
康熙四十三年:39985306银 两
四十七年:银47184788 两
四十八年:银43767094 两白银
四十九年:银45881072 两
五十二年:银43094239 两白银
五十三年:银40734825 两
五十七年:银44319033 两
五十八年:银47368645 两
五十九年:银39317103 两
康熙六十年:银32622421 两
康熙六十一年:银27155088 两,钱138598串
康熙朝库存变化的简要分析:
康熙初年随着各地平定、和平恢复,银库库存迅速增长
但十二年三藩之乱一起,军需浩繁,到十七年就只剩334万两
三藩平定后,又定台湾,全国归于统一,二十五年库存又升至2605万两。于五十八年到达最高点4737万两
康熙晚期,由五十八年开始出兵定西藏,屯重兵于青海以防准噶尔,耗用钱粮不赀,致库存连续三年下降。
雍正朝白银数量:
雍正元年:银23611919 两,钱138108串
雍正二年:银31627608 两
三年:银40434744 两
四年:银47409780 两
五年:银55252933 两
六年:银58235780 两
雍正七年:银60248747 两
八年:银62183349 两
九年:银50375953 两
十年:银44392848 两
十一年:银37933743 两
十二年:银32503428 两
雍正十三年:银34530485 两
雍正朝库存变化的简要分析:
雍正即位后,行严苛峻急之政风,整顿吏治,严查贪污,清理亏空,同时改革赋役,增加税收,完善财务管理,建立建全钱粮报拨及解款制度,严核度支奏销等,是以到八年库存迅速增加到6218万两。
但随着七年以后对西北准噶尔部连年用兵,库存又直线下滑到末年的3453万两。
乾隆朝国库白银数量:
乾隆元年:银33959624 两
二年:银34385138 两
乾隆三年:银34858748 两
四年:银32582976 两
五年:银30485876 两
六年:银31463539 两
七年:银32746752 两
八年:银29121104 两
九年:银31902518 两
十年:银33170655 两
十一年:银34633177 两
十二年:银32363405 两,钱5120串
十三年:银27463645 两,钱9044串
十四年:银28073043 两
十五年:银30796177 两
十六年:银32493786 两
十七年:银38630288 两,钱5743串
十八年:银39870395 两,钱7580串
十九年:银37605423 两,钱2316串
乾隆二十年:银42997049 两,钱2236串
二十一年:银43222030 两,钱10995串
二十二年:银40152254 两,钱669串
二十三年:银36380809 两
二十四年:银36732865 两
二十五年:银35496902 两
二十六年:银36638572 两
二十七年:银41927925 两,钱909串
二十八年:银47063611 两,钱271串
二十九年:银54273814 两
三十年:银60336375 两
三十一年:银66613127 两
三十二年:银66501052 两
三十三年:银71823888 两
三十四年:银76222877 两
三十五年:银77299736 两
三十六年:银78940001 两
三十七年:银78740262 两,钱652串
三十八年:银68677071 两,钱646串
三十九年:银73905611 两,钱1512串
四十年:银62957273 两,钱2011串
四十一年:银74662671 两,钱1517串
四十二年:银81824044 两,钱1208串
四十四年:银75042231 两,钱1596串
四十五年:银75474894 两,钱1521串
五十九年:银71474458 两,钱70串
乾隆六十年:银69391990 两,钱38串
大清乾隆朝库存银两变化的简要分析:
二十年以前仅存3000余万两(十三年发生第一次金川之役)
二十年起升至4000余万两,但平准二役及回疆之役后的二十三到二十六年又降至3600万两
二十九年库存加速增长,至三十七年达7800余万两
此后几年受二次金川之役影响又有所下降
四十二年又升至8182万两的最高峰
余下十几年有所下降,但亦维持在7000万两以上水平。
值得提及的是,由于国家财政资源雄厚,康、乾两朝不断蠲免钱粮
康熙一朝各种项目的大小蠲免总计不下500余次,所免总数超过一亿数千万两。特别从二十五年起,几乎每年都对一省或数省实行免征所有额赋的“普免”;从三十一年起,逐省蠲免起运漕粮一年;从五十年起,三年之内轮免各省钱粮一周。
乾隆朝的蠲免规模更超过康熙时。乾隆六十年间,共计普免全国钱粮四次,漕粮三次,每次分数年轮完,还普免过官田租和各省积欠。其他个别省份、地方、个别项目的蠲免和豁除旧欠数不胜数,有些蠲免且形成为定例。
嘉庆朝
元年:56584724 两,钱77串
二年:27919631 两,钱17串
三年:19185592两,钱132串
六年:16934765两,钱215串
七年:19458973两,钱353串
九年:21645471 两,钱3024串
十年:24551905 两,钱321串
十一年:22928502 两,钱86202串
十二年:19995570两,钱77831串
十五年:22908792 两,钱106877串
十六年:20784465 两,钱106975串
十九年;21659563 两,钱118943串
二十年:24408276 两,钱77074串
二十一年:23479390 两,钱144367串
二十二年:23629605 两,钱65182串
二十三年:27669058 两,钱109309串
二十五年:31211102 两,钱53411串
道光朝
元年: 27489790两,钱51855串
二年:23339350两,钱41623串
六年:17580794两,钱65050串
七年:30009706两,钱45017串
八年:33480556两,钱52959串
九年:33325498两,钱124493串
十年:32039315两,钱52684串
十二年:25689154两,钱47014串
十三年:21963407两,钱48249串
十四年:26711918两,钱70886串
二十二年:13006553两,钱49635串
二十三年:9933790两,钱2393串
嘉庆、道光两朝库存变化的简要分析:
嘉庆、道光时期,清朝步入多事之秋,逐步走下坡路。乾隆后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暴露激化,天灾人祸不断,正常税收难以保证,意外开支有增无减,所以财政窘迫,国库日益空虚。宗室繁衍,人数众多,没有爵位在身的最低闲散宗室也相当于四品官员的待遇。
嘉庆即位当年,爆发了规模仅次于后来太平天国的白莲教起义。为镇压起义,清王朝军需耗费过亿,使得乾隆朝留下的巨额存银几乎为之一空。嘉庆元年,银库存银从7000多万跌至5658万两,以后逐年递减,六年跌至最低1693万两。七年,起义平定,存银为1946万两。八年以后,银库存银稳定在2000多万水平上,直到二十五年才升至3121万两。
道光朝银库存银,头三年连续走低,从嘉庆末的3000多万一路滑落到六年的1758万两;七年至十年,回升到3000多万两;十二年又下降到2000多万两。鸦片战争后,二十二年存银下降到1301万两,二十三年更只有993万两,为康熙平定三番以后从未有过的空前低水平。此外,还发生过银库巨额亏空案,暴露了当时库存的真实情况。
当时库册应有1218万两,但是实际仅存292万两,亏短925万两。可见此时的银库数字,并不能完全相信。
嘉庆、道光时期银库存银数较康雍乾时期大幅度下降,是国祚渐衰的体现。白莲教一役,对银库打击巨大,自此再无机会恢复元气。嘉庆、道光时期对突发意外事件的应对能力也大大下降,所以后来依靠捐输筹款成为朝廷应对河工、赈务等意外开支的不二法宝。道光朝较嘉庆朝更不如,初年的准格尔叛乱依靠捐输勉强应付过去,以后便战战兢兢勉强维持。然后鸦片战争事起,连勉强维持都难矣。据道光三十年户部密折,截止当年十月底,银库实际存银仅仅187万两,此时距太平天国爆发只有不足一个月时间。道光留给儿子咸丰的,是一个近乎空空如也的国库。
大清朝康乾盛世国库里有多少白银银锭
来源: 浏览 4039 次
上一篇:【民俗】古人用什么洗头发
下一篇:贵州安顺黄果树美食小吃有哪些
更多关于 大清朝康乾盛世国库里有多少白银银锭 的信息
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