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古董 > 鉴赏知识 > 剔犀漆器工艺品工艺步骤

剔犀漆器工艺品工艺步骤

来源:  浏览 6655

剔犀是漆器工艺的一种,传统手工艺,黑红相间,流畅婉转,行云流水,所以剔犀也叫云雕。剔犀是雕漆中最早出现的品种之一。剔犀工艺是用二色或三色漆在器物上有规律地逐层髹涂,至一定厚度,再雕刻花纹,刀刻花纹的侧面露出不同色漆的纹理。此种工艺的纹饰多为如意云纹或蔓草纹。漆器剔犀工艺始源于唐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明朝时期达到第一个鼎盛时期。云雕漆器是采取漆、画、雕相结合的综合工艺技法,完全纯手工制作,以制作精巧,造工卓异取胜。在中国古代,山西新绛云雕曾被作为珍贵的艺术品供皇宫贵族使用,它是中国漆器工艺中的珍品。

剔犀工艺步骤
(1)制胎
剔犀工艺漆器的胎身常用木胎和脱胎两种形式。制作木胎漆器要精选纹理细不变形的优质木材制作榫卯无缝式木胎;而脱胎则是以泥土、石膏等塑成胎坯,以大漆为粘合剂,用苎麻布或者丝绸布在胚胎上逐层裱,待 阴干后脱去原胎留下漆布雏形,再经过上灰底、打磨等多道工序制成坚实轻盈的胎体。


(2)采漆
剔犀工艺使用的是两种以上天然大漆(天然大漆它是指从漆树上刻下来的漆液,也叫生漆、国漆)在一定的胎体上有规律、有层次的交替髹涂累积到一定厚度(一般需要髹漆百余道,历时四个月之久)。大漆采自漆树,每年三伏天,漆农用河蚌壳破开树皮,在树木上划开如柳叶刀的刀口,树体就会渗出乳白色液体,顺着柳叶口缓缓流入竹筒,然后让有经验的工匠制成大漆。


(3)髹漆
每一件漆器剔犀工艺品都是用黑红两种颜色的大漆髹漆,至少要有5个红色层和5个黑色层组成,每个色层要经过数十遍上漆来覆盖下方色层,而且每遍上漆厚度要一致,每一遍上漆都要在恒温恒湿的地窨中用24小时氧化,历经百余天,历经百遍涂漆,才能达到剔犀漆器工艺品需要的厚度,这就是传统手工艺的功力和艰辛所在。

(4)描绘
纹饰是描绘剔犀工艺的外在美丽纹饰,再用刀加以剔刻,因刀口断面清晰,层层漆纹大都以回旋生动,流转自如的云纹回钩组成。

(5)剔刻
剔刻是漆器剔犀工艺重要步骤之一,通过掀、挠等工艺步骤,使其红黑相间的纹饰呈现在我们眼前。

(6)推光
推光是漆器剔犀工艺的最后一个步骤,用老旧房子上的灰砖粉末细细打磨漆器剔犀工艺品的每一个角落,用适当的力度,上百次的打磨,才能抛光出灿烂的漆器剔犀工艺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剔犀工艺
漆器髹饰技艺(绛州剔犀技艺)俗称“云雕”。2011年被国家文化部评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当时的绛州正处于工商业的兴盛期,享有“南绛北代”的美称,并被誉为七十二行城。
剔犀工艺传承谱系
    元代:浙江 张成 杨茂
    明代:绛州 张凡娃
    民国:绛州 王思恭、薛仙基、赵普元等
    1958年-1997年:绛州 宁四根、江秀成、蔡秀刚、王步光等
    1979年:由王步光传于何俊明
2012年文化部命名何俊明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漆器髹饰技艺(绛州剔犀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2004年:由何俊明传于其子何鹏飞。

剔犀漆器工艺品
“张成造”剔犀云纹盘,元,高3.3cm,口径19.2cm。
  剔犀漆器工艺品盘木胎黑漆,内外均雕云纹,堆漆甚厚,晶莹照人,刻工圆润,在黝黑峻深的刀口断面露出朱漆四道,是《髹饰录》中所谓“乌间朱线”的作法。盘底黑漆浮躁,显然曾经重髹,正中署楷书填金“乾隆年制”四字款,为后髹底漆时所加刻。近足边缘处有针划“张成造”三字细款,此为张成惯用的署款方法。此盘漆色和刀工均与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的“张成造”剔犀云纹盒如出一辙,系张成作品无疑,原款应为后髹底漆时所覆盖。
  张成以制剔红器最得名,负誉海内外,但剔犀器却稀见无多。从此件具款的剔犀圆盘可知张成不仅是剔红高手,剔犀技巧也精湛至极,此盘为研究元代剔犀工艺提供了可靠而精美的实例。


 剔犀如意云纹方盒,高12.3cm,口径17cm。
  盒木胎,正方形,盖中部微隆起,器身下敛,接方圈足。器表用黑、黄二色漆分层反复髹成。盖面雕对称的如意云纹8个,中心雕柿蒂纹。器壁亦雕云纹。足内黑光漆,中心刀刻填金楷书“大清乾隆年制”直行六字款,款下又刻“如意云盒”双行四字。
  此盒造型方正规矩,用漆精良,雕刻精细,纹饰对称工致,是乾隆朝官造漆器之精品。 

 

上一篇:中国红漆器剔红工艺艺术品

下一篇:错金银屏风座

更多关于 剔犀漆器工艺品工艺步骤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