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黄石被称为帝石,是寿山石的极品,也是最佳的印章之石。田黄石产于沿寿山溪流域的水田、砂土中,石质细腻,颜色金黄,田黄石原石多为卵状独石,形似和田仔玉。
田黄石的成因是由于几千万年前的地质大变动,火山大爆发,大量岩浆突破地表形成了冲天的烈焰,伴随火山喷发带来大量的酸性气体、液体,交替分解了周围岩层中的长石类矿物,将其原先含有的比较活跃的钾、钙、镁和铁等元素分化,而保留下较为稳定的铝、硅等元素,这些含铝、硅元素的溶液,后来重新冷却结晶成矿,这就是分布在寿山乡群山中的寿山石诸矿。在数百万年前的第三纪末期,由于风雨的剥蚀,盛产寿山佳石的“高山”矿脉中的部分矿石从矿床中分离出来散落在溪旁的基础层上,以后逐步为砂土层所覆盖。这些矿石埋没于砂土中,天长日久,表面所含的三氧化二铁受周围土壤、水分及湿度等因素的影响,渐渐酸化,使石块改变了原有的面目,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田黄石。
寿山溪全长约8公里,从地理位置上来划分田黄的产地有上坂、中坂、下坂、碓下坂之分。上坂位于溪流的源头,所出田黄色略淡,通灵莹澈。中坂田黄堪称最标准,色浓而质嫩。下坂处于溪流下游,石质略逊上、中坂,色泽亦暗如桐油。碓下坂近鹿目格,质粗硬而色黝暗,鉴藏家谓之“山黄”、“斡黄”都出于此处。
田黄石鉴别方法
1.田黄石细腻温润,呈微透明或半透明状,萝卜纹明显,新出田黄的表面带石皮者较多,间有格纹,这些都是田黄的重要特征。
2.田黄石留裂:收藏田黄石的人都知道“无格不成田”之说,其实“格”是福州方言裂痕的意思,裂纹毕竟是瑕疵,是一种石病,“格”多终非好石,如果把“格”看成是田黄的标志,并以有无“格”纹来判别田黄的真伪,那就错了。实际田黄并不是都有“格”,只不过纯净无瑕的极品田黄十分罕见罢了。
3.田黄石还有旧藏与新出之别,一般来讲民国之前的称旧藏田黄,而之后出产的称为新出田黄。人们都认为旧藏比新出好。那是因为旧藏质地细洁,温润,腻凝,萝卜纹清晰可辨,且纤细而绵密。入刀的感觉特别惬意,可用一个字“糯”概括。章料以方形、长方形雕钮者居多,亦有不施任何雕饰,一任自然的六面素方章。另外传世老田黄因为年代久远的关系,加上经常抚摸把玩,常常会在其表面形成一层可爱的“皮壳”(俗称包浆),显得十分古意盎然。而新出田黄亦有萝卜纹,但质地上稍显火气未退,温润细腻度逊于旧藏。材形尤以自然形为多,雕工多作薄意,成方形者百不得一。新出田黄另有一个重要特征:即外表常常裹着一层黄色或黑色的皮层,且体内隐有红筋状的格纹,透过石皮可以观察到逐渐变淡的肌里,温润可人。
4.因田黄的色泽和质地变化较多,按传统习惯可分为田黄、红田、白田、黑田四种。田黄中又有“黄金黄”、“桔皮黄”、“枇杷黄”、“桂花黄”、“鸡油黄”、“熟栗黄”、“皂黄”、“桐油黄”等多种,都以色像而名。其中特别灵脂圆润者,又名田黄冻。红田十分少见,色泽鲜红艳丽犹如红桔皮。白田多白里泛黄,非纯白色。黑田有纯黑、灰黑等几种,纯黑田为通体黑中带赫,灰黑田色非纯黑,略带淡灰色。此外,还有“银包金”(外表白色内为黄色)和“金包银”(与前者相反),本地称之为“金银地”十分稀见。
田黄石分类
田黄石: 寿山溪坂的田石,黄色的都可称黄田石或田黄石。其特点是石皮多呈微透明,肌理玲珑通澈,且有细密清晰的萝卜纹,其中黄金黄、橘皮黄为上佳,尤罕见。枇杷黄、桂花黄稍次。桐油黄是田黄石中的下品。
田黄冻石:田黄石中质地极通灵者,是一种灵石,色如鲜蛋黄,产于中坂,十分稀罕,历史上列为贡品。
银裹金田黄石:外表包裹白色石皮,肌理却为纯黄,酷似蛋白裹着蛋黄的熟鸡蛋,为稀贵珍品。
白田石:田石中白色者称为白田石。古代亦称“田白”。质地细腻如凝脂,微透明,其色有的纯白,有的白中带嫩黄或淡青。石皮如羊脂玉一般温润,愈往里层,色地愈淡,而萝卜纹、红筋、格纹却愈加明显,似鲜血缕于白绫缎间。石品以通灵、纹细、少格者为佳。质地不逊于优质的田黄石。
金裹银田石:是白田石中的一种,金为黄色,银为白色,意即黄石皮裹住的白田石。因黄白相间,在艺术雕琢上又多了一番意境和情趣。
红田石:田石中色红者称为红田石。古代亦称“田红”。生成红田有两种原因:一为“天生佳丽”,自然生成的一身原红色;一为由人工烧煅而成的“后天红”。前者,色如橘皮,红中带赭,故称橘皮红。后者,因农民烧田积草木灰肥,而让深藏土中的田石受热,表层逐渐转红,肌理却仍保留住原色。石农称其为煨红田石。橘皮红田石,质细嫩凝润,微透明,肌理隐含萝卜纹,是稀有的石种。煨红田石少有所见,惟经火受热后,石质变燥易裂,少有珍品。
灰田石:田石中色呈浅灰或深灰者,俗称灰田石。石质微透明通灵,肌理萝卜纹清晰可见,然多有黑点掺杂其间,且泛赭黄色。
黑田石:田石中色纯黑、或黑中带赭者,称为黑田石。石质细嫩,富有光泽,肌理的萝卜纹多呈流水状。石产于下坂及铁头岭一带。有一种黑田石,外有黑石皮,故称乌鸦皮或蛤蟆皮田石,而石多呈黄色。皮色有浓有淡,皮层厚薄不一,形状或块或条。还有一种黑田石,肌理黑中带赭,外表却带黄色皮。
花田石:在田石中,偶见一种红、黄、青等杂色相间的田石,称“五彩田黄石”,俗称花田石。它同样有石皮、萝卜纹,惹人喜爱。
硬田石:凡质地粗劣、温润不足、不通灵、多杂质的田石,都称为硬田石,是田黄石的下品。溪管田石:出产于寿山溪中坂溪管屋附近溪底。此处溪水激越,石因水波冲击涤荡,尽去浊污,倍加晶莹通透。石色多黄,也有微黄、浓黄、墨黝黄等。质地坚硬不透明者为下品。
搁溜田石:搁溜田石是指因农耕翻动田地,或受暴雨山洪冲刷,而从深层“搁溜”到地表的田石。它显露土外,受日光曝晒,风雨侵蚀,石性失去了原有的温柔,显得干燥粗陋。
牛蛋黄田石:又称“鹅蛋黄”,产在大洋、寿山溪流域。质坚不透明,为石农于砂土、田地中掘得的新品。石成独块,形或圆或扁,状如鹅蛋。色多藤黄,质粗,不透明。常有石皮,有黄心黑皮、黄心黄皮、黄心白皮等多种。佳者,微透明,近似硬田石,俗称“牛蛋田”,惟石皮较粗糙,石心无萝卜纹。粗劣者不堪雕。此石近年在寿山田地、溪中挖田黄石时偶有发现。
寺坪田石:在寿山广应寺遗址。曾因火灾受烘烤,外呈深赭色,古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