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钗是中国古代女性的簪插发髻、簪首有精美花卉、禽鸟纹样装饰的两股发簪。其制作工艺极尽繁复、奢华。唐代的步摇花钗到了宋代演变成女性发髻两边展开的博鬓簪。明代亦沿袭此式样花钗,明代凤冠的两后侧也有博鬓。
一副花钗纹样相同,簪戴时左右相对地插在发髻上。在錾刻镂空之前,手工艺者先绘制出粉本,通过粉本进行形态的复制,从而使钗头两两纹样基本一样。其整体捶揲成型,通体鎏金,钗头采用錾刻、镂空工艺,做成不同纹样的花形,形态与今天人们常见的皮影、剪纸中的雕镂部分十分相似。
花钗制作时需要将花钗固定在胶版上,再用锋利的刻刀錾刻出来,剔除不要的部分,如1952年陕西省博物馆收购吴云樵旧藏唐代鎏金刻花摩羯纹莲叶纹银钗和唐代鎏金菊花纹银钗。后者其一残长29.8厘米,最宽处7.5厘米,重30克。其二长34.5厘米,最宽处7.5厘米,重30克。簪头镂空五朵盛开的菊花,花朵间枝叶缠绕。又如,浙江长兴唐墓出土鎏金银花钗和1956年西安南郊惠家村唐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墓出土鎏金蔓草蝴蝶纹银钗。
唐代还有凤鸟和佛教内容的花钗,如私人收藏的唐代凤鸟卷草纹金钗和唐代迦陵频伽花鸟金钗。后者钗头底纹为卷草纹,右边是背生双翅、手捧花篮的迦陵频伽和,左边是花卉和枝叶。迦陵频伽,梵语kalavinka,巴利语karavi^ka,又作歌罗频伽鸟、羯逻频迦鸟、迦兰频伽鸟、迦陵毗伽鸟等,意译作好声鸟、美音鸟、妙声鸟。传说此鸟产于印度,本出自雪山,山谷旷野亦多。其色黑似雀,羽毛甚美,喙部呈赤色,在卵壳中即能鸣,音声清婉,和雅微妙,为天、人、紧那罗、一切鸟声所不能及。在佛教经典中,常以其鸣声譬喻佛菩萨之妙音。或谓此鸟即极乐净土之鸟,在净土曼荼罗中,作人头鸟身形。
唐代末期,工匠们将步摇与花钗的形式结合,新创制出来一种步摇花钗,即在花钗上吊坠步摇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