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古董 > 鉴赏知识 > 湖南湘阴岳州窑

湖南湘阴岳州窑

来源:  浏览 626

湖南湘阴烧窑历史悠久,从西汉末烧制青瓷至今,持续千余年,在沿湘江两岸发现的窑址达26处之多。民间流传:“湘阴有个万窑窝,未有湘阴先有窑”。从而奠定了湘阴青瓷都城的地位。从西汉开始,湘阴青瓷就随着丝绸之路远销世界各地,开始渗透到各地的人民生活之中,成为不可缺少的器物。唐朝茶圣陆羽在《茶经》中细举了不同材质的瓷碗对泡茶品茶的影响,其中就提到“岳州皆青瓷,青瓷益茶”。
岳州窑之名,源自唐代陆羽《茶经·四之器》,曰:“碗,岳州上,寿州洪州次,岳州瓷青,青则益茶”。从饮茶所需的器具角度来看,茶圣陆羽把岳州窑排在第四位,由此可见,该窑在唐代显赫的地位。我国窑名出自唐代,而湘阴唐时属岳州辖地,所以唐代称其为岳州窑,故湘阴境内之古窑址均以岳州窑命名。


晋青瓷穿山甲

关于岳州窑到底在哪里,史书无确切记载。新中国成立后,湖南省文物部门在寻找岳州窑窑址上做了大量的工作。近年来,在湘阴县湘江两岸发现从东汉时期到宋明时期的青窑遗址26处,这与民间传说“未有湘阴先有窑”相符,由此推断,岳州窑,即湘阴窑,主要集中于湘阴境内。这些遗址中,百梅窑窑址、青竹寺窑址、马王堪窑址最有代表性。

隋湘阴窑青瓷圈足纹瓷盂

百梅窑窑址

百梅窑窑址位于湘阴县樟树镇百梅村马草坡,窑址分布于湘江南岸的百梅村马草坡、窑堆岭和亲爱村朱家口子一带,现存面积约15万平方米。往西约5公里为长沙窑址,隔湘江与铁角嘴窑址相望。窑址主要分布在以下三处地方:由东至西第一处为亲爱村朱家口子,属宋代窑址,窑址表面为竹林和旱地覆盖;第二处在白梅村马草坡路口西侧,从剖面可以看出文化层有二米多,上部为宋代窑址的零星堆积,下部则属东汉时期窑址堆积,窑址表层为旱地;第三处位于马草坡西面约百余米的窑堆岭,该窑址堆积多暴露在外,十分明显,堆积物厚且多,几乎遍布整个小山丘,故当地人称之为窑堆岭,岭上覆盖均为树木和杂草,这是一处规模校大,且十分典型的南方宋代窑址。在窑堆岭探方中出土了大量较为完整的器物,主要器物有碗、碟、盆、壶、罐、瓶、盅等生活用具;釉色主要有青、褐、酱色,纹饰主要为釉下压印、刻划双鱼、水波纹、水草纹、莲花、菊花、福寿字纹等;器物多为圈足器、壶、罐、瓶腹下部施底粉绘 褐彩莲花纹;窑具为环形支垫和齿关支钉。

百梅窑窑址属于东汉和宋代两个时代的遗址,是研究东汉和宋代陶瓷史极为重要的瓷资料,以湘江河堤为中轴线,东至350米,西至250米处,以马草坡路口为中心,南至350米,北至250米处为保护范围。遗址剖面有明显文化层,具有时空跨越长,分布点多,堆积厚等特点,1996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青竹寺窑址

青竹寺窑址位于湘阴县静河乡青湖村十六组,处在东经113度,北纬28度。窑址西临湘江哑河,分布在低矮的丘陵上,南北长约150米,东西宽约50米,面积约近万平方米。窑址属于东汉时期的窑址,是我国南方地区早期重要的青瓷窑址之一,出土的器物有罐,钵口沿等青瓷器物。

青竹寺窑址于1986年文物普查时被发现,窑址堆积部分在河水长年累月冲刷下,河滩上大量的红烧土和青瓷、陶片的堆积暴露在外,在河岸剖面也可见陶、瓷片堆积。当时采集了一些青瓷片,初步判断为较早的青瓷窑址,1988年11月省考古所由周世荣研究员负责与湘阴县博物馆联合对窑址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考古发掘。发掘在沿河边已暴露的地方进行,共开探方8个,分南北两个区,北部在靠岸边挖三个5×5探方,发掘面积100平方米。在T1的第二层,地层中出土一块细方格纹灰陶片上刻有“汉安二年×月廿五日”的残片,从而确定了该窑址的绝对年代在东汉汉安二年(公元143年)。

青竹寺窑址作为东汉时期江南地区的青瓷窑址,是属于已发现的较早青瓷窑址。其烧造的主要为日常生活用具,主要器形有碗、釜、盆、罐、壶、盘、瓶、酒枢等,其中罐的数量极高,并以折肩罐为其特征,另外还有一些小工艺品,如蛙、鸟以及网坠等。器物胎质为灰白色,质地坚硬,釉色以表釉为主,开小片,釉色光洁如玉,青翠透明,另有少量黄褐釉。纹饰主要为粗、细方格纹,釉下刻划水波纹、弦纹、蕉叶纹、几何纹等,窑具为圆饼形和圆形器托两种。该窑址是研究我国南方地区早期青瓷生产和发展的重要资料,是研究和探讨湘阴两晋至宋元时期青瓷烧造经久不衰,特别是研究“岳州窑”的鼎盛原因,乃至“长沙窑”的形成和发展极为重要和翔实的实物资料,1996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马王墈窑遗址

马王墈窑遗址位于湘阴县文星镇马王墈,于1997年发现。通过对出土的器物判断,该窑最早成于两晋时期,最晚废于唐宋时期,可以说他见证了岳州窑的兴起与衰落。此次发掘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原因是马王墈遗址有四个重大的发现。第一是发掘出了一条最早的、且保存较完整的龙窑。

龙窑遗址

龙窑是我国制窑的一种形式。窑址长形,依山而建,其优点是火力大、升温降温快、装烧面积大,产量高。龙窑也是青瓷的摇篮。第二个发现是在窑场东晋文化层内布满了几种不同形式的匣钵共25排,匣钵的个体比隋代的小,因此,学者把湘阴窑首创的匣钵装烧法推至东晋。匣钵装烧法是陶瓷界的一次革命,使用这个方法作用在于防止制品与窑火直接接触,避免的污染,不至粘结。这样不仅提高了成品率,而且使釉面色泽更加光洁精美。第三个发现是在遗址东晋和西晋文化层里找到了釉下点彩的碗,从而打破了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技术的结论。第四个发现是在窑址南朝文化层内找到的匣钵和青瓷碗中印有“官”字,同时在两晋、南北朝堆集层面发现“太官”二字青瓷片(“太官”在两汉掌管皇帝膳食及燕享之事)。据此,可以认定该窑烧制的器物供朝廷使用。在封建社会能得到皇室的认可,可见“岳州窑”瓷器有多高贵典雅。由此定论“岳州窑”实属官窑,这也是我国现在出土的最早的官窑。 这四个重大的发现,在中国陶瓷史上创造岳州窑的“四最”:最早的青瓷、最早使用匣钵腹烧、最早的官窑、最早的釉下彩。

上一篇:古铜彩,拥有金属釉色光泽的瓷器,可以以假乱真青铜

下一篇:龙泉瓷器的塑贴工艺,美不胜收

更多关于 湖南湘阴岳州窑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