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古董 > 鉴赏知识 > 宋代定窑瓷器中荷花纹饰,为什么传承千古

宋代定窑瓷器中荷花纹饰,为什么传承千古

来源:  浏览 3196

定窑瓷器中荷花纹饰一直是主流的刻花纹饰,因为定窑瓷器唐宋时期就以素文为主,清新淡雅,体现了宋代的脱俗的处世理念。荷花纹饰一直从宋代延续到今天,仍然在定窑瓷器中传承。
一、与佛教相关联的莲瓣纹


  定窑初创时期为模仿邢窑白瓷,多为素面,至五代北宋早期时有了简单的半圆雕莲瓣纹和浅浮雕莲瓣纹。半圆雕莲瓣起源于南北朝青瓷器的贴塑莲瓣,相较之下比贴塑更柔和,又不失立体,与造型浑然一体,于碗、壶腹壁盛开一圈莲花瓣,瓣尖向外拓,渐离器壁,瓣尖以下则与器壁融合,瓣尖间点划花蕊,灵动柔美,有风吹莲动的韵律感。

浅浮雕莲瓣纹也称为剔花莲瓣,花瓣中间起棱,两侧内凹,有浅浮雕效果;瓣型细长,瓣尖瘦俏,覆仰布局合理、协调,可分三层、四层之多,清丽雅致;从刀痕看,刻划技术也是凌厉、洒脱,毫无凝滞瑟缩之态,更不见臃肿油腻,最上层则沿瓣形剔掉周边留白一层,使花瓣更立体突出。浅浮雕莲瓣纹的运用多与佛教有关。


二、赋文人情志的莲花纹


  北宋中期,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与朋友雅集时一气呵成的《爱莲说》一时名声大噪天下,“莲,花中君子者也”奠定了莲花在文人士大夫阶层中的重要地位,以其“出淤泥而不染”、“亭亭净植”作为自己为官之道、为人立世的根本,工艺美术中的莲纹装饰也多了儒雅气息。文人以出仕为志向,入仕则求廉洁奉公、两袖清风、不同流合污、一尘不染,皆是与莲花性情相关照的高洁品格,如周敦颐就给自己门前的小溪命名为“濂溪”,取其“水中青莲(清廉)”之意。所以,莲纹对于宋代而言,自是有一番文人怀抱在内。

  作为定窑第一大装饰技法中第一大装饰题材的刻划花莲纹,表现手法十分丰富,概分为折枝莲和缠枝莲。折枝莲于器物中心作圆适合构图或内壁分格,一般为一大片荷叶托起一枝莲花,周边有卷叶,谓一束清廉。缠枝莲则遍布器物内壁,或外壁也有,一般作太极式相抱合构图,有花有蕾有叶有枝有蓬,但都无水。定瓷中的莲花比现实中要清丽,以花头为主导,早期花瓣多呈肥厚状,饱满,有盛唐气象;后期花瓣修长,恰兰花玉指,线条简洁而凌厉,莲叶如云卷云舒,变化万象,花、叶间以缠枝联接,间生卷草叶,点、线、面布局十分自然悦目,又不失莲花特征和主体地位。

三、走向世俗化的荷塘小景、婴戏莲纹


  北宋中后期,莲花渐渐走下佛教神坛进入士人阶层、走进民间百姓,出现了向世俗化的转变时期。宋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使装饰纹样多了在民间广泛流行的载体和渠道,尤其是自借助模具批量化生产的印花工艺出现后,定窑生产迎来了官民窑同步大发展的繁荣时期,产品品种、纹饰题材、生产规模都大大增加。印花工艺由于借鉴了定州缂丝及当时的花鸟画,一出现就十分成熟,荷塘小景是常见的题材,比刻花更接近真实自然,汀岸渚边,有鸳鸯、鹭鸶、池鱼水藻,一叶一波、一鳞一羽都十分生动形象,是温馨、自然、和谐的生态图景。



  还有婴戏莲纹,源于宋代的乞巧习俗,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七夕前三五日,“小儿须买新荷叶执之,盖效颦磨喝乐。”“磨喝乐”为梵语,即释迦牟尼的儿子,是七夕节时两宋时期上至宫廷贵族下至民间百姓都要供奉的一种儿童泥偶玩具,所以,磨喝乐成为节前大卖的商品,而民间小儿则折买新荷叶上街嬉戏,成为一种习俗。因莲花为一房多字,故又寓莲生贵子,是为已婚妇女的求多子之愿。在定窑的装饰题材中,有器物壁面婴戏莲纹饰,更有磨喝乐瓷俑玩具,俱“衣苛叶半臂,手持荷叶效颦”,无疑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不光荷塘里有莲,即使是凤纹、奔鹿、螭纹、孔雀等这些非水生动物题材的印花器物中也时有莲荷形象,或作器边装饰,或缠绕盘旋其间,这种打破自然常规的安排是定窑人对莲荷世俗化的艺术借鉴,也是宋人热爱生活、向往自然的烂漫情思。

定窑白釉印莲纹盒
定窑白釉印莲纹盒
宋代  高4.7厘米 腹径6.6厘米 底径3.6厘米  定州市张木屯村出土

胎厚,质细。釉白泛青,采用印花技法。子母口,盖母口,盒子口。近口处及盖内无釉,盖呈穹隆式,顶饰一朵盛开的双层莲花,周饰珍珠弦纹一周,圆腹下收,下腹饰仰莲花纹一周。

定窑白釉“官”款莲纹花蒂钮盖罐
定窑白釉“官”款莲纹花蒂钮盖罐
北宋 高15厘米 腹径15.9厘米 口径9厘米 足径8.5厘米  1969年定州市净众院塔基地宫出土

胎白质细。盖釉白泛青,罐釉卵白,为盖、罐分烧所致。采用刻花堆塑技法,将军盔式盖,覆莲花蒂纽。短颈圆唇无釉。颈周饰宽带纹。圆肩饰重叠覆莲纹。腹稍鼓下收,刻三叠仰莲纹。卧足,足内划一行书“官”字款,并有明显轮弦纹。

上一篇:清代瓷器鉴赏鉴别的方式

下一篇:明清时期的瓷器灯具,瓷器收藏的小偏门

更多关于 宋代定窑瓷器中荷花纹饰,为什么传承千古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