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古董 > 鉴赏知识 > 古瓷器上的“蛤蜊光”特点(瓷器图片)

古瓷器上的“蛤蜊光”特点(瓷器图片)

来源:  浏览 6778

古代瓷器上历经几百年的把玩和自然风化,一定会形成皮壳和包浆,古瓷器上的“蛤蜊光”是由皮壳和包浆多种因素形成的,自然离不开岁月的沉淀。所以只要瓷器釉面上找到老化特征光泽一定是古瓷。只有真正老化特征光泽瓷器才值得收藏,也是我们鉴定古瓷依据之一。

古瓷器上的“蛤蜊光”的光泽有“紧、润”两个特点,整体上看瓷器整体釉面,釉面整体光感不一致,但每个部位的光泽莹润且聚光,聚光是“紧”的一种表现。当然古瓷釉面包浆的跟施釉薄厚不一导致釉面的光泽不一致也会有区别的。古瓷随着年代的久远,将会出现剥釉等老化现象,皮壳和包浆的“晶化”现象也更为明显。

古瓷器随着年代增加釉水的分子结构从无序向有序方向发展,“晶化”现象生成肉眼不可见的“微晶”和“雏晶”,加之釉面老化风化产生肉眼不可见的坑洼,釉水烧成时的气泡以及由于釉水老化形成的细小空洞,导致外界光线照射古瓷釉面时,釉水内部晶体,气泡,空洞之间反复的无规则的折射反射并吸收光使得釉面光泽比新瓷莹润柔和。瓷器的“紧皮亮釉”就是这种状态。

瓷器烧造工艺好的古瓷相对不易老化,釉面老化形成的坑洼并不是非常明显。保存环境好,釉面的包浆颗粒细腻,结构紧凑,表面光滑。绝大部分古瓷表面都有曲面,光泽莹润内敛,紧皮亮釉,光泽集中不散并且莹润。
瓷器哈利光

从瓷器釉面看古瓷釉面的极小一点上的反射光泽,虽然釉面坑洼不连续达不到上节说的“紧皮亮釉”的视觉效果,但是极小一点的面积依旧是皮壳和包浆共同作用的老化光泽,单看这一点反射光泽则达到“紧皮亮釉”的视觉效果,而新瓷由于折射出釉面光波能量强并且散乱使得釉面整体散场,因此古瓷釉面星点状的反射光点较新瓷清晰,其反射的光泽较新瓷坚挺紧致。
谈谈古瓷的老光

上新下老,新老对比
古代瓷器釉面上的玻璃光、中性光、亚光

包浆与皮壳的不同使釉面形成玻璃光、中性光、亚光,这与包浆成分、结构以及瓷器釉面形成皮壳息息相关。

玻璃光的古瓷绝大多数质量好且保存环境好。出土(水)器一般来源于高档的完整墓道,有活水的古井河道,包装完好的窖藏等。传世品一般保存在锦盒,箱子等封闭容器里。这些地方相对密闭而干净,密闭空间气体相对静止,含氧量低,环境气体也按密度分层,产生的气体包浆细腻,为玻璃光的产生提供了外部因素。烧造质量好的古瓷釉水玻璃化程度高,釉面平整光滑,抗风化老化性强,为玻璃光的产生提供了内部因素。

中性光的古瓷保存环境相对产生玻璃光的环境稍差,古瓷质量也相对一般。出土(水)器一般来源于较普通的墓道,河道淤泥,窑厂遗址等。传世品一般保存于与空气直接接触的生活环境,灰尘微粒较多。这些环境包浆物质颗粒较粗,器物自身较容易被氧化风化,釉面反射的光泽达不到玻璃光的效果。
哑光的古瓷一般保存在较差的环境中。出土(水)器一般来源于坍塌的墓道,海捞出水瓷及其他含腐蚀性物质的环境。传世品基本看不到哑光古瓷。这些环境共同特点是含有酸碱等腐蚀性物质,对釉面有强烈的侵蚀,破坏玻璃质使釉面一定程度失光。即使环境有一定的腐蚀性,只要釉面没有破坏彻底,皮壳一样生成,包浆一样形成。

上一篇:龙泉窑青瓷一件残器,通过胎色鉴别瓷器学收藏

下一篇:宋代钧窑瓷碗,瓷器口沿有残缺

更多关于 古瓷器上的“蛤蜊光”特点(瓷器图片)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