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瓷器以见釉而不见胎,薄如蝉翼而闻名,古人以“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消”来形容这种瓷器。脱胎瓷的制作工艺极高,仅修坯就达一百多次,才能把二、三毫米厚的粗坯修到薄如蛋壳。非技术精湛的名手很难做到的。烧好的瓷器似乎抽取了胎骨,“脱胎”由此得名。脱胎瓷明永乐时创烧,明成化时期达到成熟,后来清代康雍乾,大量仿制,后以巧夺天工的工艺成为瓷器之中的佼佼者。但是后来还是因为工艺复杂而在清代中后期走向没落。
脱胎瓷是一种轻巧秀丽,薄如蛋壳的细白瓷,薄到几乎没有胎的程度,只看到透明的釉,而几乎看不见胎骨。有人形容为“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古人咏薄胎瓷的诗句“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消”形象地描绘了这种瓷器。
永乐时期景德镇窑开始制作薄胎瓷,成化时期便有了很高的成就;到了龙庆、万历年间,连一些高级民窑也能烧造了,并有了薄胎瓷、卵幕杯、流霞盏、皮蛋盅等专用名称。清三代康雍乾,瓷器发展空前繁荣,作为一种经典瓷器烧造工艺,薄胎技术继续沿续制造,清干隆薄胎瓷烧造水平极高,流传下来一些精品和上乘之作,薄胎色彩也增多,再也不是单一的青花,有粉彩,五彩,斗彩,珐琅彩和粉彩加珐琅,但底釉仍以白釉为主,少有黄釉。
脱胎五彩碗
脱胎五彩碗,清晚期瓷器,碗口呈八角状,外饰青花如意纹带,内饰垂珠纹。碗底内一条青花蟠龙,外壁绘五彩“春耕牧歌图”,图中题有“图中农家乐,桃柳庆芳春”词。
五彩十二月花卉杯
五彩十二月花卉杯又称十二月花神杯,之所以称之为十二月花神杯,是因每只杯上的花卉都各指代一个月令花,并与历史上的十二个著名人物相对应,这些人物也就成为了每个月的司花神。该套瓷杯均为:撇口,深腹,圈足;胎体轻薄、细腻,色泽清新淡雅,釉面洁白。
12件杯外壁分别绘五彩水仙花、玉兰、桃花、牡丹、石榴、荷花、兰草、桂花、菊花、芙蓉、月季、梅花图案,并有五言或七言诗为题跋相辉映,每杯一花一诗,并落“赏”字印于诗尾。杯足内青花六字楷款“大清康熙年制”。
永乐脱胎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