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之上的墨彩不仅与水墨画最为接近,也是受水墨画影响最为直接的瓷画品种。墨彩是一种釉上低温彩,通常是在烧成的白釉上以氧化铁为彩料绘画,再经低温窑炉二次烧成。由于墨彩绘制的装饰画面具有水墨画的效果,自康熙时期问世以来,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
清代墨彩瓷器上的瓷画以珐琅黑料为主,兼用矾红、本金等彩料。墨彩是釉上彩,而瓷器墨彩的主要原料是铜粉、青料和石绿。在已烧成的白釉器上,以墨彩绘画写字,再置入800℃左右的烘炉中烘烤,形成墨彩画和墨字珐琅黑料在似雪的白釉上绘制,由于珐琅黑彩可浓可淡,因此在瓷器釉面上,同样能把那种水墨丹青画的“五色俱全”表现出来,极似于传统的中国水墨画。
墨彩竹节式臂搁
臂搁又名“秘搁”,竹质居多,但瓷质臂搁更具特色。此器为文具中的稀有作品,竹节形状模拟逼真,墨彩浓重,画笔疏简,文人气质极浓,为清康熙朝墨彩瓷器的代表之作。
到了雍正时期,景德镇烧制出更加精美的墨彩瓷。由于这种墨彩瓷为景德镇御器厂所烧制,于是雍正时期的这种质量上乘的墨彩瓷开始令世人瞩目。雍正时期墨彩瓷的特点是以水墨彩绘为主,并加以部分粉彩,如蓝色、淡赭或淡黄等彩色;但在每件器物画面上所加施的粉彩面积不大,仅起点缀而已。
在雍正和乾隆的墨彩瓷中,有的器物上还加绘金色,也有的以其他色彩或色釉为地,如木化釉或珊瑚红釉彩瓷中的开框内绘以墨彩。此类瓷多为青花款识,亦有墨彩款识。
清雍正款墨彩山水人物长颈瓶
清乾隆款墨彩人物双兽耳小灯笼瓶
瓶为仿灯笼样式,造型类似古玉雕刻的琮,上口、下足均为圆径,腹呈方体,小口,短颈,方形腹接近正方体,瓶底为圆形圈足,足底露胎;腹上部左右两侧置有辅首双耳,为狮口衔环造型。此瓶除双狮耳薄施酱色釉外,全器为白釉地,腹部四面为典型的墨彩山水人物釉,在白洁的瓷胎上绘画山水、林木、屋宇、人物,或松下抚琴、或小舟垂钓,山川清秀,士人生动,完美再现了中国传统水墨绘画的笔法与气韵;瓶底部亦施白釉,有青花楷书“乾隆年制”4字2行双框方图章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