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铜钱是通过很多钱监铸造的,对于北宋铜钱,除熙宁背“衡”、元佑、宣和背“陕”等个别例子以外,极少有在背面书写铸造地的钱币,鉴别宋代铜钱只能通过版别来鉴定宋代铜钱。在宋代,每枚钱币的来源应该是能够通过版别轻易辨识的。
所谓“版式”即是钱币的整体风格,特别是钱文风格。它应是确定钱监身份的最重要特征,某种钱币的铸造时间越长,铸造量越大,它的版别也就相应越多,而版式应该是相对固定并且有连贯性的,它反映了某钱监的钱币风格。
北宋钱监的分布格局与演变过程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北宋时期主要的铜钱监。北宋境内往往存在多家钱监(相当于现代的造币厂)同时开炉铸钱,并非所有钱币均出自同一个钱监。我认为“版式”正是每个钱监的身份印记。每个钱监为了便于质量监督,都铸造自己独特的版式以便与其它钱监的产品相区分,而某“版式”下面的“版别”则对应同一钱监不同的炉次及铸造时间。
一. 北宋最重要钱监
1. 饶州永平监(今江西鄱阳县),为宋代最重要的钱监之一,原属南唐,并入宋朝后即开始大量铸钱,(《宋史·食货志》:旧饶州永平监岁铸钱六万贯,平江南,增为七万贯。也就是说,永平监早在南唐时期即已铸钱,且铸造量很大,每年达到六千万枚,宋攻下南唐后,增至每年七千万枚。按照每斤150文计算的话,该钱监年产量达到四十六万七千斤),一直延续到南宋。
2. 池州永丰监(今安徽池州),为宋代最重要的钱监之一,宋太宗至道二年设置,一直延续到南宋初年仍在铸钱。
3. 江州广宁监(今江西九江),为宋代最重要的钱监之一,宋真宗咸平三年设立,南宋初年是否仍铸钱尚有争议。
4. 建州丰国监(今福建建瓯),为宋代最重要的钱监之一,宋真宗咸平二年设立,一直延续到南宋初年仍在铸钱。在以上早期设立的四钱监中,建州监的特点是含铜量高。根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凡铸钱用铜三斤十两,铅一斤八两,锡八两,得钱千,重五斤。唯建州增铜五两,减铅如其数”,也就是说,饶州监、池州监和江州监铸钱的铜、铅、锡搭配均为铜64.4%,铅26.7%,锡8.9%,唯独建州钱的铜、铅、锡搭配为铜70%,铅21.1%,锡8.9%。这应当是将建州监钱与其它钱监铸钱相区分的极好线索。
5. 韶州永通监(今广东韶关),初设于宋仁宗庆历八年,自此以后成为宋代最重要的钱监之一,一直延续到南宋初年仍在铸钱,产量一度位居全国第一,且向其它钱监输送铜源。
二. 北宋延续时间较长的钱监
1. 惠州阜民监(今广东惠州),英宗治平四年设置,元丰年间产量一度位居全国第二。
2. 睦州神泉监(今浙江淳安),又称严州神泉监,初设于宋神宗熙宁年间,历经哲宗、徽宗朝,一直延续到南宋初年仍在铸钱,有背“泉”钱存世。淳安旧城建国后因修筑水库被淹没,成为千岛湖。
3. 鄂州宝泉监(今湖北鄂州),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初设,大约淳化年间被废,后来一直到宋神宗熙宁八年复立,哲宗、徽宗朝铸钱,南宋初年是否仍铸钱尚有争议。
4. 舒州同安监(今安徽安庆),神宗熙宁八年设置,历经哲宗、徽宗朝,南宋初年是否仍铸钱尚有争议。
5. 衡州熙宁监(今湖南衡阳),神宗熙宁八年设置,历经哲宗、徽宗朝,南宋初年是否仍铸钱尚有争议。该钱监由于在熙宁时曾铸造过背“衡”钱,版式已为大家所熟知了(隶书阔缘小字钱及篆书对钱)。至于早期版为什么加铸“衡”字,我认为应该就是因为该钱监为新成立,故加铸背文,昭示天下,稍后省略。元丰时期也有与之风格十分近似的阔缘小字钱,应同样为衡州监所铸。
三. 北宋延续时间较短的钱监
1. 升州监(今江苏南京),原属南唐,太祖时并入宋,开宝八年由江宁府降为升州,一说太宗太平兴国初年设钱监,另一说太祖开宝九年即大量铸钱 (《宋会要辑稿》食货一一之一:宋太祖开宝九年,仅升州铸铜钱30万贯),太宗末年或真宗朝废止,从此该钱监不见铸钱记录。
2. 西京阜财监(今河南济源),神宗熙宁七年设置,哲宗即位后被废置,徽宗大观元年恢复,收民间私钱改铸当十大观钱。政和、宣和年间有可能仍在铸钱。
3. 兴国军富民监(今湖北大冶),神宗熙宁七年前后设置,哲宗即位后被废置,哲宗即位后被废置,后不见铸造记载,北宋期间其铸币应截止于元丰朝。南宋初年复置。
4. 卫州黎阳监(今河南浚县),神宗熙宁七年设置,哲宗即位后被废置,徽宗大观元年恢复,收民间私钱改铸当十大观钱。政和、宣和年间有可能仍在铸钱。熙宁钱中有一种“狭穿大字”的版别,偶有背文者,大多数人认为是熙宁背“衡”的另一种版别,我认为该钱是背“卫”的可能性极大,也就是卫州监的产品。背面加注“卫”的原因与上面衡州监的情况相同,后省略。熙宁有一种“狭宁小字”版文字风格与此钱类似,可能同为卫州监铸钱,是该钱监大量发行的品种。
5. 陕西永兴军监(今陕西西安一带),熙宁八年设置
6. 陕西华州监(今陕西渭南),熙宁四年设置
7. 陕西陕府监(今河南三门峡),熙宁四年设置
8. 绛州垣曲监(今山西新绛),熙宁八年设置,哲宗即位后被废置
9. 梧州元丰监(今广西梧州),神宗元丰六年设置,哲宗、徽宗朝均有铸钱,大约在绍兴初年被废。
10.其它监:《宋史·食货志》上记载 “京师、升、鄂、杭州、南安军旧皆有监,后废之”,这些钱监在仁宗天禧三年以前就废置了,属于北宋早期短暂出现的钱监,唯独鄂州监后来复立。庆历年间,陕西曾设博济监,专铸庆历大铜钱,不久即废置。神宗元丰年间,徐州曾设宝丰监,但该钱监铸造的钱币是否铸造铜钱或是单铸铁钱尚不清楚,哲宗即位后,宝丰监被废。徽宗时曾设真州铸钱监,专门铸造大观折十钱,大观以后该钱监是否被废置尚不清楚
北宋各个年号铜钱版式
宋太祖
宋太祖时期是由后周向北宋转型的特殊时期,北宋成熟期的几大钱监此时尚未出现(因为铜产地主要地处其它国家,主要是南唐),铜源不足,因此数量相对较少。宋元大字版与周元钱极为类似,应为后周既有钱监所铸。“长通宝”与周元钱从铸工到文字差异均较大,应为晚期版,可能是太祖吞并南唐部分铜产地后铸造,最大的可能性是升州监。
宋元通宝:
宋元通宝大版别有四种,最常见为大字及长通宝,其次为中字和小元。
宋元通宝:
宋元通宝铜钱是小平钱。一般直径2.32~2.81厘米,重2.9~5.4克。面文“宋元通宝”,隶书,对读。宋代史料中也多出现“宋通元宝”的读法。有大样、大中小字、长元、小元、狭通、长通宝、接郭、广穿等版别。
有关宋太祖时期的钱监,史书上难寻踪迹。但众所周之,赵匡胤是从后周手上接管的地盘,而后周境内缺乏铜源,因此大量熔化寺庙佛像,铸造周元通宝。宋元通宝大字版与周元钱从文字到铸造风格如出一辙,且背面多有星月纹,与周元一致,个人推断应为同一钱监所铸,而这一钱监有可能就是《宋史·食货志》上提到的京师钱监(“京师、升、鄂、杭州、南安军旧皆有监,后废之”)。《宋史·食货志》又记载:太祖初铸钱,文曰“宋通元宝”。凡诸州轻小恶钱及铁镴钱悉禁之,诏到限一月送官,限满不送官者罪有差,其私铸者皆弃市。也就是说,最初铸造的宋元通宝的一个重要铜源可能是从民间收集上来的“轻小恶钱”,将其集中到京师地区熔化后改铸新钱。北宋有私钱收缴官府改铸的传统,到了中后期,甚至专门开设了收缴私钱的钱监,以达到解决铜源紧张,肃清市场秩序的目的。
宋元通宝钱另一最常见的大版式是“长通宝”,该版式与前者文字及工艺差异明显,且所见均为光背。此版式有可能为升州监所铸。升州监原属南唐,开宝八年由江宁府降为升州。根据《宋会要辑稿》食货一一之一,宋太祖开宝九年(976),仅升州(建康,治今南京)铸铜钱30万贯。但根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升州监为宋太宗太平兴国初年设置。本人认为《宋会要辑稿》的说法似乎更加可信。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宋军攻占江宁的时间是开宝八年(975年)年底,距离太祖驾崩只有不足一年的时间,在短期内是否能够铸造为数可观的“长通宝”版宋元钱还是一个疑问。但考虑到宋元钱存世量与其它宋钱相比较少,且史书记载的30万贯(3亿枚)数量庞大,“长通宝”版就是“升州版”也不是没有可能。前不久去南京,在一钱币商处发现成串的宋元钱,应为当地出土,清一色的都是长字版,或可作为此版是升州监铸造的佐证。
宋元通宝钱另有阔缘小字版及“小元”版,与前两者差异较大,但数量较少。估计应为后周旧有钱监铸造,可能分别是前面提到的杭州监或其它后周既有钱监。实际上,周元钱也有多个大版别。
宋太宗
太平通宝:
太平通宝钱的版别与宋元钱基本类似,但背星月钱的数量明显减少,应是新钱监取代后周旧钱监这一趋势的反映。后周旧钱监的问题是当地不产铜,铜源紧缺,因此往往需要靠从寺院搜刮佛像及法器熔化铸钱。史书明确记载的太平通宝钱铸造地有升州监、饶州监和鄂州监,后两者设置于太平兴国二年。太平通宝钱的铸造时间为8年,而宋元钱的铸造时间约为16年。尽管如此,太平钱的数量略多于宋元,其原因应当是饶州监和鄂州监这两个生力军的加入,这两地均为铜矿产地,特别是饶州监,整个北宋都是最重要的钱币铸造地之一。但比起后来的仁宗、神宗时期,太平钱的数量仍相对较少,原因应是在这一时期,另外三个最重要的钱监——池州监、江州监、建州监尚未成立,宋朝的铸币能力仍然有限,而且经历的五代十国的战乱,这一时期的经济在复苏之中,市场对货币的需求量可能不像北宋中后期那么大。
太平通宝:
太平通宝钱铸于天平兴国年间(976~984年),有青铜、铁两种材质。太平通宝铜钱为小平钱,一般直径2.31~2.6厘米,重2.3~5.2克。面文“太平通宝”,隶书、对读。有正字、大字、小字、阔通、阔通宝、长通、长通宝等版别。后代有仿铸,多为吉庆钱。日本、越南也有仿铸。
太平钱中最常见的版别为“正字”和“小字”版,版别差异有限,有可能分属两个钱监铸造,其中相当大一部分应该是饶州监出品。
太平通宝仍存在“长通宝”版,但数量较宋元明显减少,这可能标志着某钱监正在缓慢退出历史舞台,这个钱监有可能就是升州监(“京师、升、鄂、杭州、南安军旧皆有监,后废之”)。升州监被废的时间不详,但基本肯定在太宗时期,被废的原因可能是过度开采导致铜源枯竭。
淳化元宝:升州监、饶州监、鄂州监(大约淳化年间被废)
淳化钱钱文均为太宗御书,所以在书法上差异不大,不像后世的熙宁、元丰、政和等朝,钱监可以自制钱文,所以版式上的差异不是非常明显,但大致上仍可以分为正字、小字、大宝等几个版式。淳化年间,升州监似乎在走下坡路,鄂州监存在时间尚不清楚,大多数钱币应出自饶州监,由此推断最常见的小字版就是饶州监的产品,正字和大宝版数量均较少,可能属于升州或鄂州监。
至道元宝:升州监、饶州监、池州监(至道二年新增)
至道钱的存世数量比淳化钱要大,而铸造时间却短于淳化(淳化年号使用五年,至道使用三年),其原因无疑是年产量获得了增加,而该时期增加的一个重要钱监就是池州监。可以推断,至道钱的两大产地就是饶州和池州,前者在江西,后者在安徽,两地的泉友可以留心区分一下。升州监铸钱可能依然较少,至道钱有一种细缘大字版,数量较少,与常见版差异明显,与淳化正字或大宝版风格类似,或许同为升州监所铸。
宋真宗
咸平元宝:饶州监、池州监、江州监(咸平三年设)、建州监(咸平二年设)
咸平年间,北宋早期四大钱监均已出现,所以铸钱数量大增,但较之神宗时期,钱监数量仍较少,版式也不多。除了极少见的版式,绝大多数咸平钱钱文均出自一人之手,真宗可能继承了先父太宗书写钱文的传统,或者钱文是由当朝某为重臣书写,颁行各监,各监没有自由发挥的余地。
景德元宝:饶州监、池州监、江州监、建州监
景德钱的情况与咸平类似,也是由饶、池、江、建四大钱监铸造,但版式的差异明显增加,一眼望去,就可以判断正字、隔轮、大字等几大版别,且存世数量都比较大,应该是四大钱监开始凸显自己的个性,使自己的产品很容易就可以与其它铸造厂的产品区分开。
祥符元(通)宝:饶州监、池州监、江州监、建州监
祥符钱的铸地依然是饶、池、江、建,然而出现了“元宝”与“通宝”之分。祥符钱文为真宗御书,不允许有太多的更改,所以,采用“元宝”和“通宝”就成了区分钱监差异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除此以外,看似同时使用“元宝”和“通宝”的意义不大。祥符钱的大版式还是比较多的,单单是通宝钱,就可以粗分为大字、小字、长字三个版式,三者文字风格相差甚大,应非同一人所书,其中小字版与元宝钱文一致,应为真宗御书钱。元宝钱钱文风格一致,但大样和小样的差异也较明显,且上述各版存世数量都很大。在祥符年间,各大钱监充分凸显了自己的个性,江西、安徽和福建的泉友可以仔细观察对比。四大钱监中,以饶州监资格为最老,在当时的地位可能类似与中央造币厂,所以大胆推测,祥符御书钱(小字版)的铸造地为饶州的可能性比较大。
天禧通宝:饶州监、池州监、江州监、建州监
天禧钱最起码可以分为三大版式:阔宝、狭宝和小字版。三者之间差异十分明显,小字版尤甚。史载祥符钱为真宗御书,而这种小字版与祥符钱一脉相承,又称“祥符手”,故此版天禧应为真宗御书钱,与祥符通宝小字版应出自同一钱监。阔宝与狭宝版应出自两个不同的钱监,至于是否可以找出第四个大版式,还需泉友进一步辨别。
宋仁宗
天圣元宝:饶州监、池州监、江州监、建州监
天圣至少有广穿、狭穿、广廓、异书等重大版式,其中以异书版与其它版式差异最大,似乎和祥符通宝长字版风格近似,有可能为同一钱监所铸(之后的明道也有异书版)。广穿版铸造精美,相同风格的钱在天禧中已经出现(大字大样版,数量很少)。实际上,天圣钱除异书版以外,其余各版的钱文应为同一人所书,而书体与天禧阔宝版又极为相似,考虑到跨越真宗、仁宗两代,故排除是真宗或仁宗御笔的可能
明道元宝:饶州监、池州监、江州监、建州监
明道钱的楷书钱文似出自两人,一种是清秀挺拔的风格,另一种是所谓“异书”。此种“异书”钱与天圣“异书”版十分类似,应出自同一钱监无疑。该钱监风格十分突出,书风拙朴但不失情趣,与某些新假宋钱书法的“拙劣”是两码事。江西、安徽、福建的泉友可以注意一下,看看此版集中出自哪个省,则可判定所在钱监。明道钱铸造仅一年,因此版别变化不多
景佑元宝:饶州监、池州监、江州监、建州监
景佑钱的钱文风格差异明显,主要分四大类:阔缘版、狭穿版、四出版、隐起文版,应分别对应四大钱监。
皇宋通宝:饶州监、池州监、江州监、建州监、韶州永通监(庆历八年至皇佑年间铸)
一到皇宋,版别忽然多了起来,原因除了铸造时间超长(十六年),而且很可能与新增钱监(韶州永通监)有关。钱监每隔一年,都应该对版别进行些许调整(俯仰进退,广廓细廓),以达到“纪年”的目的。但我们可以注意一下,皇宋钱虽然版别数量十分庞大,但大的版式并不是非常多,很多版别虽细部差异较大,但总体风格雷同。上图各版为差别明显到几乎不可能是同一钱监的版式。
应该注意的是,这段时间内新增韶州永通监,该钱监为后世非常重要的钱监,所在地位于今天的广东韶关,产量一度位居全国第一,且由于铜矿资源丰富,向其它钱监输送铜源。图三的大阔缘细字版,风格前所未见,有可能即是永通监的产品。
庆历重宝:陕西永兴军监、陕西博济监
庆历铜钱均为陕西路的产品,两大基本版式——旋读版和直读版,应该分属这两个钱监铸造,不存在第三家钱监铸造庆历铜钱。庆历年间,陕西路铸造大铜钱和大铁钱,初为当十钱,后改为当二。情况可能和乾元重宝的铸造类似,均为应付军需发行。当时北宋和西夏正在打仗,陕西地处边区,设监就地铸钱。
庆历重宝钱铸于庆历年间(1041~1048年),有青铜、铁两种材质。庆历重宝铜钱一般直径2.84~3.21厘米,重5.7~9.25克。该钱初铸时为折十钱,庆历末年因盗铸众多改为折三,最终改为折二。面文“庆历重宝”,楷书,旋读或对读。
崇宁通宝
崇宁通宝钱铸于崇宁年间(1102~1106年),有青铜、铁两种材质。崇宁通宝铜钱有小平钱、折二钱、当十钱,一般直径、重量为:小平钱2.42~2.52厘米,3.5~4.5克;当十钱3.4~3.61厘米,10.2~16.3克。面文“崇宁通宝”,宋徽宗瘦金体楷书,旋读。崇宁二年开始,为了在全国推行当十大钱,朝廷陆续收回和停用折二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