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古董 > 鉴赏知识 > 宋元明龙泉窑从繁荣走向衰落的发展历史

宋元明龙泉窑从繁荣走向衰落的发展历史

来源:  浏览 1421

    龙泉窑是中国古代南方著名的民窑青瓷产地,以龙泉县境内的窑址最为密集,有300多处,其中瓷器质量最好的窑址多集中在龙泉县的大窑村一带,这里是龙泉窑的中心,故而统称为“龙泉窑”。龙泉窑烧瓷历史悠久,传世的瓷器较多,宋元时远销到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印度、埃及等国。

  龙泉县位于浙江省的南部,瓯江的上游,瓷土矿藏十分丰富,河流的两岸山峦起伏,森林茂密,盛产烧瓷用的燃料——松柴。瓷窑可利用溪流的山坡选址,制瓷原料可依赖廉价的水碓粉碎并加工,成品也可从瓯江顺流而下运到温州,瓷器的输出十分方便,这些都是对瓷业生产十分有利的条件和环境。

  龙泉窑创烧于北宋早期,盛极于南宋晚期,北宋至南宋初年,主要生产盘、碗、壶等日用品,制作工整,普遍使用刻花,并辅以蓖点纹、蓖划纹及波浪纹、云纹等,釉层比较薄,釉色青中泛黄。
龙泉窑青釉莲瓣纹瓷碗


龙泉窑青釉莲瓣纹瓷碗尺寸:高6.4厘米,口径15.3厘米,足径4.4厘米


  龙泉窑青釉莲瓣纹瓷碗广口、浅腹、小圈足,碗壁装饰莲瓣纹,底部呈鸡心底。通身施青釉,仅圈足底部露胎,露胎处为浅红色,釉色光洁莹润,绿中泛灰,清新淡雅,釉面细腻洁净,用手触之亦觉光滑如玉,是龙泉窑所产瓷器中的精品。

  到了南宋中期,出现了炉、瓶、渣斗、塑像等物,且每种器物又有多种式样,装饰以刻花为主,碗内刻云纹的较多,釉层晶亮透明,已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粉青釉和梅子青釉瓷器是龙泉青瓷的最为有名的产品,约始创于南宋晚期。釉层丰厚滋润,色泽晶莹,特别是梅子青,色调可与翡翠相媲美。此期器物的造型更加多样化,而且还出现了模仿玉器的琮,模仿铜器的鬲、觚、觯、投壶等,说明龙泉窑的青瓷已经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喜爱。

  龙泉窑发展至元代,开始较多的烧制大件器物,这是制瓷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明代中期以后,由于各地制瓷业的兴起,特别是景德镇制瓷业的进一步发展,有些技工纷纷迁走,另行建窑,龙泉窑开始走向衰落。
龙泉窑青釉净瓶

  龙泉窑青釉净瓶,元,高48.2cm,口径7.3cm。
  净瓶直口,长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敛,近足处微外撇,圈足。颈下部有轮状出沿。内外施粉青色釉,釉面匀净。
   这种俗称净瓶的器物,实际上是属于“军持”的一种。“军持”是梵语 “kundikā”、兴都斯坦语 “kundi”的音译,也称“君迟”、“君持”、“军迟”、“捃稚迦”等,意思是“瓶”,“水瓶”。本为印度民族的一种日常生活用具,后来被佛教徒赋予宗教涵义,用于贮水,以备云游四方时饮用、净手或饭后漱口。军持大致上可分为两口和单口两种类型,质地有陶瓷、金属等。瓷质单口军持从五代至清代皆有烧造,其基本特征是小口,长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敛,圈足,颈部有轮状出沿。元代龙泉窑青釉净瓶发现不少,但像这件净瓶这样体大且釉色精美者殊为少见。

龙泉窑青釉凸花缠枝莲纹尊

  龙泉窑青釉凸花缠枝莲纹尊,明,高33cm,口径13cm,底径16.3cm。
  瓷尊撇口卷唇,短颈,溜肩,肩以下渐收敛,圈足内凹。通体施青釉,器身满刻凸缠枝莲纹,腹下部至胫部刻菊瓣纹。足沿露胎处呈火石红色。

  瓷器胎体厚重,造型规整端正,釉色呈黄绿色,釉质光洁莹亮,透明度强,具有明初龙泉窑青瓷的典型特征。

龙泉窑到了明代开始大幅走向低潮,胎骨粗糙厚重,胎色灰黄,釉面薄而带较强的光泽,纯正的粉青釉基本不见,釉色青灰到青黄,装饰以刻划为主。
清代龙泉窑和明代比较相似,釉色青绿薄而透明。由于清代封建王朝的崩溃使龙泉窑彻底熄火,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宋元明龙泉窑从繁荣走向衰落的,结束了中国封建社会瓷器辉煌的历史,进入了另一个时代。


上一篇:清康熙米汤底郎窑红荸荠瓶瓷器

下一篇:静美的花口黄釉莲花盘瓷器

更多关于 宋元明龙泉窑从繁荣走向衰落的发展历史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