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古董 > 鉴赏知识 >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葵口碗瓷器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葵口碗瓷器

来源:  浏览 6694

唐、五代时期是越窑青瓷大发展时期,陶瓷史上将其与同时期的北方邢窑白瓷称之为“南青北白”,其葵口碗成为当时饮茶之风盛行时人们崇尚的茶具之一。

五代 越窑青瓷葵口碗


        高8.1  口19.4    底7.8厘米
        圆唇、口沿外侈、葵口、深腹,腹壁内凹五道直线如出筋纹,圈足,足壁略外撇。器物内外均施艾青釉,并可见足端留有12个泥珠支烧痕。釉水青中泛灰,有细小冰裂开片。此碗为五代越窑典型器物。
    

景德镇窑青白釉葵瓣碗

北宋(公元960~1127年)
  高7.9、口径16、底径6.4厘米
  1973年江苏常州市石油化工厂宋井出土
  胎体较重,釉色白中泛黄。口沿呈五瓣花状外撇,碗内壁顺花口沿有五道凸筋至底,内底与碗壁分界呈折腰状,圈足壁外高内浅。圈足内有旋胎纹一圈,内有墨书。
定窑白釉葵口碗

  定窑白釉葵口碗,北宋,高6cm,口径16.3cm,足径5.9cm。故宫博物院藏。

  碗口呈五瓣葵花式,口沿外有宽约1cm左右的涩边,深弧腹,圈足。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闪黄,外壁有垂釉痕。
  北宋定窑装烧方法与以前相比有所变化,此碗采用支圈挂烧法, 或称支圈正烧法。即把碗、盘口沿架于支圈上, 若干个按一定间隔放在一起置于匣钵中烧造, 其产品特征是口沿外撇,胎体普遍较薄, 内壁施满釉, 外壁在口沿处因与支圈接触形成一周约1cm宽的无釉涩胎痕。
定窑白釉刻花葵瓣碗


金(公元1115-1234年)
高6.9厘米 口径18.4厘米 底径10厘米
北京通州石宗璧墓出土。 金代定窑持续了北宋的繁荣,此碗之精致不输于宋代定窑。


白釉葵花口碗
 
白釉葵花口碗

陈设品
高6.4厘米 口径20.1厘米 足径6.2厘米
碗撇口,口沿呈六葵瓣形,深弧壁,圈足。通体施甜白釉。制作精湛,白釉温润如玉,有恬静柔润之感,器壁极薄,为脱胎制品。
脱胎瓷,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云:“脱胎一种,其薄类于鸡卵之壳,故又谓之卵幕,纯乎见有釉不见有胎者也。映日光照之,表里能见手影。……此等制器,始于永乐,仿于康雍,乾隆以后遂不能仿,盖夺造化之天工,极制作之能事矣。”
永乐脱胎瓷器或光素或刻划纹样,有龙纹、凤纹、缠枝花卉纹等,有些器物铭刻或印有“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造型有碗、杯、高足碗、高足杯类,器轻盈秀丽,有“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之感,为白釉瓷中的绝品。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赞叹道:“质薄如纸,花纹精细如发,此鬼工也。”

上一篇:清乾隆“彩华堂制”瓷器云龙纹盘

下一篇:历代梅瓶瓷器器形和功能的演变

更多关于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葵口碗瓷器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