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筒是古人文房用具之一,文房用瓷的生产在我国历史悠久,到了清康熙时期,更备受重视。当时盛行在瓷器上书写长篇诗词歌赋,常见的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兰亭序》、《归去来辞》、《滕王阁序》等作品。此件青花《前赤壁赋》笔筒胎釉极其细腻,造型端庄典雅,是康熙时期的典型器物之一。
清康熙 青花“赤壁赋”笔筒
高15.6 口17.8 底17.8厘米
圆唇、直腹、卧足,底心凹处有青花 “文房山斗”四字款。胎细白,厚重,施亮青白釉,器底及口沿为乳白釉,釉面肥厚光润,底有涩圈。器外壁青花楷书苏轼《前赤壁赋》全文,字体工整、清新悦目。
清康熙 山水人物笔筒
高15.8 口17.7 底17.7厘米
平沿、直壁、底平、底心内凹;胎地坚致厚重;施白釉、微泛青;外壁有青花山水人物故事;青花浓翠,蓝分五色。运用“斧劈皴”绘画手法,表现远山近水,层次分明,画面富有立体感,为康熙朝的典型器物。
康熙青花使用“珠明料”,在莹润雅洁釉面上,益显发色青翠,浓淡深浅,变幻莫测,不虚“青花五彩”之美誉。
清康熙霁红釉笔筒
霁红釉笔筒,清康熙,高16.7cm,口径18.5cm,足径16.3cm。
笔筒撇口,斜壁,足微外撇,台阶底,浅圈足。通体施霁红釉,口沿处釉薄透出白色胎骨。近足处凸起两道弦纹,微透白色胎骨。圈足内施白釉。无款识。
此件笔筒胎体坚硬细密,浓重的红釉与口、足部白色的胎骨相互衬托,避免了色彩的单一,别有一番情趣。笔筒形体上下均外撇,不同于一般的直筒形笔筒,反映出康熙时器物造型的多样性。
康熙时期的高温铜红釉瓷器主要有郎窑红釉、豇豆红釉、霁红釉三种,其中霁红釉系仿明代宣德红釉的品种,但红釉色泽多泛黑红,个别的较为浅淡鲜亮,色调都很均匀。此时的霁红器胎体坚硬细密,有的釉面有细小橘皮皱纹,有的因釉层较厚而呈垂流状,足边往往因垂流积釉而呈黑褐色。常见器形有僧帽壶、梅瓶、钵、盘、碗、高足碗等。或署官窑款,或无款。除用作祭器以外,也用作文房用具、日用瓷等。
青花人物故事纹大笔筒
青花人物故事纹大笔筒通高22厘米,口径19.4厘米,底径18.3厘米。直口,玉璧形底。腹部满绘戏曲故事图,空隙处以山石、花草和树木作陪衬。胎白细腻,釉质晶莹色白,青花色调呈纯蓝色,青翠明快。为康熙中期典型器物。绘画采用层层涂染技法,人物用披麻皴法,层次多而分明,线条纤细有力,人物形象生动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