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古董 > 鉴赏知识 > 宋吉州窑陶器烧造工艺

宋吉州窑陶器烧造工艺

来源:  浏览 1879

中国知名的陶瓷很多都是在宋代发展起来的,无论是民窑还是官窑瓷器对中国后世瓷器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吉州窑”,又因烧造地点在永和镇,也称“永和窑”。永和窑五代创烧,元末终烧。吉州窑陶瓷“胎质粗松,含砂量高”,“似陶非陶”,“重釉不重胎”。吉州窑瓷器地方特色浓郁,其中以黑釉瓷器上特有的装饰风格著称于世,除剪纸贴花外,还有木叶贴花、剔花、玳瑁釉、鹧鸪斑釉等等装饰,民间剪纸贴花艺术直接运用到瓷器的装饰上是吉州窑匠师的创举。
吉州窑瓷器烧造工艺

窑型 

目前吉州窑系发现的窑型,有龙窑和马蹄窑两种。龙窑因其窑身呈长方形,坡形砌筑,烧造时似一条火龙而得名,吉州窑大多数窑址属龙窑。龙窑的烧造方法是根据热气的自然上升原理,利用窑身的坡度调节火焰流速,使窑内温度逐级上升,达到烧制要求,因而龙窑往往依山而建,如彭家窑。永和的龙窑则是建在废弃匣钵、瓷片和沙土垫底的堆积坡地上。由于龙窑身长,窑身两侧隔6至8米设投柴门一个,以求窑火均匀。瓷器烧得好坏,绝技在于窑工掌握火候,而火候的掌握,主要是凭人的眼力和经验。


马蹄窑因其平面结构呈马蹄形而名,又因其立面似馒头状,俗称馒头窑。其窑型在北方窑中多见,吉州窑系仅在临江窑遗址发现3座。此窑的特点是火膛呈扇面形,火膛与窑室合为一个馒头形券顶空间,窑后壁的正中和两侧共设三个烟道,烟道呈扇形。点火后,烟气从烟道直接排出,火焰自火膛先喷至窑顶,受阻后再转向窑底,流经坯体,使坯体烧成。

窑具 

烧柱:承放坯件的支烧垫具。器身腰部微束,呈喇叭状,中空,分为高、中、低三种。


垫泥:用坯泥制成的隔高物,不规则。叠烧时,在两件器物之间随手衬3至6块坯泥,以防止器物间的釉沾粘。此法往往使器身留有垫痕,不仅影响器物美观,且垫泥容易与器物相粘,造成废品。吉州窑早期青、白瓷使用此法。将

垫圈:又称窑钱。圈状,中空,厚薄不一,坯泥制成,入火烧制成形后备用。装烧时,将垫圈置于器物间,以防止器物相互沾粘。此法虽使器内底尚留有涩圈,但改变了器身留下不规则垫痕和垫泥与器物沾粘现象,使器物更美,也大大减少了废品。

匣钵:陈放坯体,阻隔烟薰的烧造器具。有漏斗状和圈状等类形。漏斗状匣钵适用于单件器物正烧法,烧造的器物精美,成品率高,但产量低,北宋时期的圈状匣钵呈圆筒形,内壁呈竖排锯齿状,器物一件反扣在锯齿上,一个匣钵装器多达10件左右,此法工效高,但器物口沿留有芒口,不堪用,只好包镶器口以付使用。
吉州窑剪纸贴花小碗

  吉州窑剪纸贴花小碗,宋,高5.3cm,口径10.5cm,足径3.5cm。
  碗敞口,碗式较深,浅足露胎。里外施两种釉,外施酱釉,点以浅黄色斑点,里为窑变花釉。碗内壁饰3组酱色菱形开光式剪纸纹样。
  

吉州窑剪纸贴花梅花纹碗
吉州窑剪纸贴花梅花纹碗

  吉州窑剪纸贴花梅花纹碗,宋,高5cm,口径15.7cm,足径3.2cm。

  碗敞口,斜壁,浅圈足。通体施黑釉,内壁兔毫纹为地,碗心装饰一株剪纸梅花,外壁以玳瑁斑纹为饰。
  吉州窑剪纸贴花梅花纹碗最大特色在于兔毫纹、剪纸贴花、玳瑁斑纹等多种装饰的综合运用,风格简洁大方,主题纹饰梅花突出醒目。碗的形状如斗笠,具有宋代瓷器的典型特征。

上一篇:五彩缤纷的定窑釉色

下一篇:中国陶瓷史上青瓷最兴盛的三个阶段

更多关于 宋吉州窑陶器烧造工艺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