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古董 > 鉴赏知识 > 从清朝的督窑官谈颜色釉瓷器

从清朝的督窑官谈颜色釉瓷器

来源:  浏览 3928

清代的御窑多以督陶官吏的姓氏称呼,康熙时著名的有臧窑、郎窑。雍正时期有唐窑。清代颜色釉瓷器中最出名的郎窑红和胭脂红。
。康熙二十年(1681)二月,康熙帝派工部郎中臧应选到景德镇御窑厂驻厂督造,主要为宫廷烧造颜色釉瓷器。颜色釉瓷器因为有用于祭祀使用的颜色,所以特别受到宫廷的重视。在臧应选督陶的七年中,御窑厂官窑也称为“臧窑”。颜色釉瓷器品种有蛇皮绿、鳝鱼黄、鲜红釉,尤以乌金釉最为名贵,是黑釉中最莹亮的一种名贵瓷。浇黄、浇紫、浇绿、吹红、吹青等瓷器也很值得收藏。雍正、乾隆时都有生产,以景德镇乌金土入釉配制,含铁量最高达13.4%。不同于一般的黑釉,乌金釉中还含有一定的锰和钴,以康熙器最著名。黑色,五行中象征水,用于祭奠北方。

康熙四十四年到五十一年间(1705-1712),郎廷极任江西巡抚兼景德镇督窑官,称郎窑。郎窑的最大成就是高温铜红釉的烧制成功,把两百多年前明代中期就失传的烧造技术又恢复起来,您看观复藏“清康熙郎窑红釉长颈瓶”。
清乾隆  胭脂红釉胆瓶
豇豆红是康熙晚期烧制鲜红釉时偶然发现的,也称“乳鼠皮”、“美人醉”,不见大器,一般高不过24厘米。康熙后失传,数量很少,极其珍贵。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有100多件,比国内的总和还多。看故宫藏“康熙豇豆红釉菊瓣瓶”。苹果青或苹果绿釉是铜红釉的一种窑变,由于烧成的气氛发生变化,釉中的铜大部分被氧化而形成深浅不一的绿色,酷似新鲜苹果,故名。

雍正乾隆朝因为唐英督窑28年而超越两宋、元明达到第三次高峰,开创了中国陶瓷史上最辉煌的篇章。这个时期的颜色釉如黑、酱、绿、青、蓝、红、白色烧制的都极为纯正,而黄色釉又有用锑呈色,称柠檬黄,看观复藏“雍正柠檬黄釉内粉彩折桂纹碗”。雍正时期创烧的胭脂红釉是以吹釉的方式用金呈色的,看观复展出的“乾隆胭脂红釉胆瓶”,真是美轮美奂。唐窑的烧瓷艺术已达到出神入化、随心所欲的境界,各种颜色釉更让人眼花缭乱。

郎窑督陶官郎廷极
 郎窑是指1705—1712年(康熙四十四至五十一年)江西巡抚郎廷极在景德镇督造御窑时出产的瓷器。郎窑以模仿明代宣德和成化窑器而著称。郎窑的青花白地盘,人“以为真宣也”;郎窑的脱胎极薄白碗,“与真成毫发不爽”。郎窑仿制的宣德、成化制品,几可乱真。尤其以仿制明代宣德宝石红釉最为成功。人们习惯称人为“郎窑红”。郎窑红有两种,一种深红,一种鲜红。色泽鲜丽浓艳,不仅完全恢复了明代的祭红,而且超过了祭红。因像初凝的牛血一般猩红,法国人称之为“牛血红”。郎窑红釉透亮垂流,口沿处因釉层稀薄,铜分子在高温下容易挥发、氧化,现出一轮白线,俗称“灯草边”。釉在高温下自然流淌,越往下,色泽越浓艳鲜亮,至底部旋削,使流釉不过足,因此有“脱口垂足郎不流”的说法。郎窑五彩,由古彩发展到粉彩,创造了珐琅彩,发展了素三彩。素三彩是指不用红色,而以黄、绿、紫等色为主要色调的彩瓷。素三彩在明代已问世,至正德时已很精致,清代康熙时素三彩由黄、绿、紫三色增加了蓝彩,色彩更加丰富多变。珐琅彩又名瓷胎画珐琅。珐琅彩是从国外引入的彩料,颜色稳定,便于绘制精细的彩图,由于彩料较厚,使色彩更富有立体感。珐琅彩创始于康熙时期,至雍正、乾隆时期,其制品更为出色。粉彩是在五彩基础上,受珐琅彩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创制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它也是创始于康熙时期,而至雍正、乾隆时期才臻于完善。
唐窑督陶官唐英
(1682—1756),字俊公,又字叔子,晚号蜗寄老人,是清朝雍正、乾隆时期最著名的督陶官。唐英的一生,虽不传奇但颇可圈点,尤其是作为清朝历史上任期最长的督陶官,在雍正、乾隆时期景德镇御窑文化的发展以及这一时期陶瓷艺术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中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雍正六年(1728)十月,京城已是秋风飒飒,而南国暑热的余威尚在。此时以内务府员外郎头衔,驻景德镇御窑厂署,佐理陶务,充驻厂协理官的唐英初到景德镇,舟车劳顿与气候差异自然不在话下,这个时年四十七岁的北方汉子,内心既充满豪情又略带忐忑。当时名义上的景德镇督陶官年希尧远在千里之外的淮安,身为协理督陶官的唐英实际上是景德镇真正的管理者。从此,有着千年产瓷历史的瓷都与他这个由雍正皇帝钦点的协理督陶官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上一篇:明朝不同时期五彩瓷器特点

下一篇:清代特色瓷器赏瓶

更多关于 从清朝的督窑官谈颜色釉瓷器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