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窑瓷器有款识是鉴别官窑瓷器瓷器的方法之一,瓷器有官窑款也从侧面说明瓷器的规格等级高。那么瓷器从哪个朝代开始有规整的款识的呢?
到了明清时期,瓷器上书写款的形式发展到最规范和标准的时期,也是中国瓷器上书写款的形式的黄金时期,各个品种的瓷器都竞相写款。明代瓷器上的款识在种类、工艺、字体等方面也随之更趋完善,并开始流行在瓷器上题写帝王年号即官窑纪年款。民窑产品书写纪年款的也有,但字体较为草率,不及官窑规整。官窑瓷器上开始有意识地书写款识是从明初的永乐时期开始的,出现了“永乐年制”四字官窑款,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几件永乐青花压手杯,在杯子的内底图案中,就有“永乐年制”四字的篆书款识。有的写在团花当中,有的写在绣球当中,旁边再画两头狮子。另外字迹因青花料的原因有些漫漶不清,但这是迄今发现最早且最有力证明官窑瓷器书写年号款的实例。永乐时期官窑瓷器书写款识的瓷器仅见压手杯这一例,在同时期的其它瓷器上则没有出现,也说明此时仅是个萌芽期。后面紧接着的宣德时期,瓷器上写有年号款的例子就变得非常多了。除了延续永乐压手杯当中四个字款的“宣德年制”,还出现了“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的。款识内容在具体年号前把国号又加了上去。这种内容款识的开创,对后世的影响最大最深。后世无论官窑还是民窑款识基本都已这种形式为主。
明代宣德以后的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由于国家政权的动荡,顾及不上烧瓷器的事情,官窑一度停烧,这段时期遂被称为“空白期”。明代历时276年,17个朝代,有帝王年号17个,但由于政治原因,洪武、建文、洪熙、正统、景泰、天顺、泰昌7个帝王年号的纪年款瓷器至今未曾被发现,故现实有明代纪年款十个,依次为:永乐、宣德、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天启、崇祯。近来据传发现有明景泰、天顺朝官窑款,但未经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