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帽壶是景德镇于元代时创烧的瓷器新造型,因口、颈形似藏传佛教中僧侣的帽子而得名,明永乐、宣德时期十分流行,有红釉、青釉等品种。清康熙、雍正时期官窑都生产仿明永乐僧帽壶。
甜白釉僧帽壶
壶因口部形似僧人之帽而俗称“僧帽壶”。阔颈,鼓腹,瘦底,圈足。壶身一侧口边至颈部置宽带形曲柄,相对的另一侧出鸭嘴状流槽。通体施甜白釉,无款识。
甜白釉僧帽壶,明永乐,高19.7cm,通流长16.7cm,足径7.5cm。
甜白釉僧帽壶造型端庄秀丽,釉面恬静莹润,釉色白如凝脂,优美的器形配以甜美的釉色,相得益彰。甜白釉僧帽壶壶式借鉴于藏传佛教使用的金属质器皿,瓷制品始见于元代的青白釉瓷。明代永乐、宣德时期,汉藏文化交流频繁,景德镇御器厂曾大量烧造僧帽壶,其中以白釉和红釉制品最为名贵。清代康熙朝曾仿烧永乐和宣德时的白釉、红釉僧帽壶。
鲜红釉僧帽壶
壶阔颈,溜肩,鼓腹,瘦底,圈足。一侧口边至颈部置宽带形曲柄,相对的另一侧出鸭嘴状流槽。附圆纽伞形盖,盖边和壶口后部各置一个小圆系,可供穿绳连接。外壁施红釉,釉色明艳纯正。圈足内和器里施白釉,无款识。
康熙五彩僧帽壶

五彩僧帽壶,清康熙,高16.8cm,足径6.6cm。
壶缺柄,直腹,圈足。通体五彩纹饰,口下饰花叶纹,腹饰双龙纹,近足处绘花卉卷叶纹,足内白釉,无款识。康熙时期景德镇大量仿制僧帽壶。
僧帽壶瓷器鉴别
僧帽壶瓷器怎么鉴别?明代宣德僧帽壶瓷器的颈部轮廓线呈内倾弧线状,较为秀气;康熙器的颈部近于直筒状,略显臃肿。宣德器腹部上宽下窄,最大腹径在上腹部,有变化之巧;康熙器的最大腹径在中腹,故显得浑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