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青花被认为是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青花瓷,打破了青花瓷器起于元代的说法,但是唐青花并非真正的青花瓷。唐青花极有可能是与同期的唐三彩一样,采用先烧制出素坯,再施釉重新入窑烧制的二次烧造方法。
唐青花的陶瓷特点
唐青花的胎体是由较细腻的黏土制成,多呈米灰色或浅黄白色,烧结不很致密,略显疏松,吸红。釉呈青灰色或浅黄白色,略显乳浊,釉层较薄,釉面布满细小开片,胎、釉之间施有化妆土,化妆土与釉烧结不很紧密,容易出现剥釉。青花发色浓艳,蓝中泛紫色,晕散效果不甚明显,纹饰着色较浓处呈深蓝色,没有黑色铁锈斑点,所用钴料为高铁低锰类,来源于当时的波斯,也就是今天的伊朗。唐青花的施彩工艺方法是,先在胎体表面施一层透明釉,然后用钴料在釉面上描绘纹饰图案,最后在纹饰图案上再覆盖一层透明釉;青花纹饰图案是在上下两层釉之间,属于釉中彩而非釉下彩。
最早发现唐代青花瓷为1970年代,在对江苏扬州唐城遗址的发掘中陆续出土了唐青花残器(片),解决了“青花瓷”最早是在唐朝还是宋朝出现的争论。以后在杭州、洛阳也陆续发现唐代青花瓷,但多为小件或残片。1980年代初期,考古专家专门对在扬州出土的唐代青花进行分析,推断扬州城出土的青花很可能是巩义唐代窑烧制的。2003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巩义市黄冶村大片耕地和民宅下发现唐代的青花瓷片和接近于青花的蓝彩白瓷。当今,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唐代青花花卉纹碗,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也收藏有一件鱼藻纹罐。1999年,在印尼海域发现的黑石号沉船,出土了4件唐青花瓷和大量的白釉绿彩器,这些器物产自何处,引起了中外陶瓷界的兴趣。随后,有专家认为白釉绿彩是河北邢窑生产的,而此次发掘,专家认为巩义黄冶窑不仅生产唐三彩,同时也生产唐青花瓷和白釉绿彩。
唐青花瓷器文物
唐代的巩县窑就开始使用含有钴的蓝釉彩来装饰陶瓷器,但是唐代青花瓷的制作还不成熟,而且随着巩县窑的衰落还一度中断。中国的青花瓷在唐宋开始萌芽,到了元代后期,由于国际上对青花瓷的大量需求,并且得到了来自于波斯的优良青花料苏麻离青,中国的青花瓷器才开始成熟并被规模生产出来,到元代青花瓷达烧造技艺到了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