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瓷器容易破碎,尤其是在古代交通不便利的古代运输瓷器更容易破损,但是聪明的古人是如何把瓷器通过陆路和海运远销世界各地呢?
清代大批量的御用瓷器分春秋两次运送进宫时,都是采用桶装的包装形式,也正因此,大运瓷器也俗称“桶瓷”一些相对精致的器物,还会用纸包后放入木匣内,运送入宫。
若涉及瓷器外销,进入远洋前,在大船中装瓷器,则又会以舱为单位;为最大化的利用有限空间,极小器物也常常被装入装入大罐内,从而采用瓷器套装的包装形式。
景德镇的瓷器的内包装有纸包和草扎两种,外包装则主要有木桶装(也称筒、笼)和竹蔑包扎两种。选用不同包装方式的依据,主要是瓷器的质量等级差异:相对上等的用纸包桶装、次之草扎桶装,而商用销售或相对低等的瓷器则“只用茭草、竹篾包扎。”、“将茭草置于内,竹篾横缠于外。”
这样的瓷器包装方式,也在流传至今的一些关于瓷器生产的画册中被记录了下来。古代人运输瓷器前先经过箍桶、交草、装桶三个步骤包装瓷器。
而民国时期国民党运输故宫国宝运输到台湾就是采用桶装方式运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