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古董 > 鉴赏知识 > 西夏陶瓷扁壶

西夏陶瓷扁壶

来源:  浏览 2216

扁壶在我国宁夏、内蒙古、青海、甘肃等地都有出土或收藏。西夏瓷窑对扁壶的烧制从早期到晚期一直生产,西夏陶瓷扁壶产品数量大,制作精美,也是西夏以外其它烧瓷窑口所不见的。
西夏陶瓷扁壶造型及类型
西夏瓷扁壶壶体大小不等,小的体高约有10厘米,小巧玲珑,大的体高达30厘米~40厘米。扁壶扁腹、耳系都是左右对称的,使本来不太稳定的扁壶给人以稳定之感。扁壶的基本造型为小口,腹扁圆,有的壶腹部正反两面各有一圈足,背面圈足起放置平稳的作用,正面圈足有对称和加固胎体的作用,也有小型扁壶没有圈足的。壶体由两个浅腹钵对接粘合而成,其接缝处常以附加堆纹进行弥合,腹侧上下分别置两耳或四耳。将壶口用木塞塞住,壶可平放,这样重心矮,加之有圈足支撑,非常稳妥。腹侧有耳可供穿系,系于马背,征战、狩猎时携带甚为方便。另有一种小型扁壶,器形与大型扁壶相似,唯不置圈足,其体态轻盈,随身携带方便实用。扁壶是西夏人从实用出发而创制的,各方面想得很周到,很合理。扁壶釉色多样,有黑釉、褐釉、茶叶末釉等。一般是通体施釉(除圈足外),光亮匀净,即使是单色釉,也显得素雅清纯(茶叶末釉的效果更好)。西夏博物馆馆藏的褐釉双耳扁壶,瓷质。高12.0厘米,口径3.0厘米,足高3.5厘米。斜唇口,束颈,扁圆腹,褐釉,背面无釉凹足,腹侧近口处有对称双耳,壶嘴向正面微侧,器形比例适当,小巧优美,被评定为国家三级文物。
西夏陶瓷扁壶制作工艺与纹饰
西夏瓷扁壶制作精美,产量较大。从器形分析,西夏瓷扁壶的制作工艺高超。因为扁壶不像呈圆形的器物那样可以用旋转的机械陶轮制作,而需要用手工制作,其三维掌握的难度,器形对称的精确,都需要特殊的技巧和成熟的经验才能达到。西夏瓷扁壶有素釉和剔刻釉装饰。剔刻釉是在施釉的胎体上用刀剔掉部分釉面,烧制后纹饰与胎色的色差明显,扁壶大多用此法,使黑釉、褐釉与胎色形成对比强烈的色差,突出主题纹饰,装饰效果极佳。扁壶的剔刻技法不仅犀利流畅,而且刀痕尺度自然清晰,线条刚劲洒脱。装饰花纹不一,有的大面积的剔刻花,多以开光构图内的大朵牡丹花为主,线条流畅,加上釉色鲜亮透明,使整个花纹图案显得鲜艳夺目,优美动人。花朵枝叶相互缠绕,花叶纷披,俯仰有致,古朴又不失华丽。灵武窑出土的黑釉剔刻花扁壶,残高29.0厘米,腹径28厘米,底径9.8厘米,器形扁圆,见两侧有双耳,腹部正中两侧有圈足,壶面开光内剔刻折枝牡丹花和叶,施釉与剔刻胎底对比鲜明,颇具艺术匠心。
西夏陶瓷扁壶作用和特点
西夏主体民族党项人及境内的吐蕃、回鹘等民族多是游牧民族,为了适应游牧生活流动性强需要经常搬迁的特点,扁壶造型可能从游牧民族盛水的皮囊演变而来。西夏扁壶的两侧有两耳或四系,便于穿绳携带,这种器物适应游牧民族生产、生活,设计巧妙,体现了党项人的聪明才智。党项民族长期生活在马背之上,能耐寒暑饥渴,长于骑射,而扁壶体态轻盈,背在人身上或敷在马、骆驼背上,内装奶、酒、水,搬动方便,适应马背民族生活需要。器形偏圆上有系绳之耳,器表剔刻牡丹花纹,造型别致的扁壶,是骑马民族驰骋于草原沙海装水、装酒的最佳用具。
西夏扁壶的造型设计与党项族的游牧生活密切相关,散发着浓郁草原泥土的芳香。且扁壶种类丰富、图案精美,产量之大,制作之精,由此可见,西夏人对自己创造的这种瓷器情有独钟。西夏瓷扁壶既是党项民族游牧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西夏瓷雕中的艺术佳品。

 

上一篇:什么是瓷器上的波浪釉

下一篇:自古陶瓷重青瓷

更多关于 西夏陶瓷扁壶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