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官窑瓷器是清三代最具有代表性的时期,康熙官窑人物瓷器绘画多数采用高古游丝描,绘在小件器物上,例如碗、盘、小瓶、小罐等。在小块球形面积上采用高古游丝描绘画,线条同头发丝般纤细,同时又要避免“停顿”、“颤抖”、“蜂腰”、“侧锋”和“飞白”等现象,这要求绘画者具有极高的驾驭毛笔的能力。
(1)游丝描
行笔慢,多以中锋出之,压力均匀,线性始终如一,变化较少。以粗细程度再分3种。线条两端可平可圆可尖,视描绘对象而定。
1)、高古游丝描(极细的尖笔线条)
2)、琴弦描(略粗些)
3)、铁线描(又粗些)
一根线,在行笔过程中要注意线条的节奏和韵律。尤其是长线,在行笔中切不可一泻千里,要尽量利用笔触运行的快慢、轻重来控制线条的节奏变化,在转折的地方要“顿笔”,这样既可以调整笔锋运行的轨迹方向,又可以产生节奏感,这种有节奏变化的线条才能产生韵律,只有有节奏和韵律的线条才有生命力。
只有“中锋运笔”,线条才能在运行过程中要流畅,要求线型要统一,如“春蚕吐丝”般地劲健连绵。如铁线描、琴弦描、高古游丝描。
要使线条流畅,首先要做到呼吸均匀,千万不要憋着一口气,尤其是画长线,更要气息流畅,这样就会克服紧张情绪,有效地减轻停顿和颤抖等现象。这就解决线条不会出现“蜂腰”、“侧锋”和“飞白”等现象。
(2)高古游丝描
最古老的工笔线描之一,常见于顾恺之的画作。中锋笔尖,以平稳移动为主,极细的尖笔线条提按变化不大,细致而均匀,多为圆转曲线,顿笔为小圆头状。
线条虚起虚收,整个线条纤细而流畅,如一根蚕丝一般,,连绵婉曲,不用折线,也没有粗细变化亦称“春蚕吐丝描” 。
康熙瓷器描绘青花时,最受推崇的是其墨分五色(皴法),于是绘画中的高古游丝描就被忽视了。此外,国画欣赏中重写意轻工笔的倾向,也影响到瓷器的欣赏,导致高古游丝描被轻视了。其实,就仿制而言,高古游丝描要远远难于墨分五色等皴法。康熙青花采用高古游丝描最多,雍正青花就比较少了,乾隆及以后青花则难以看到了。
康熙官窑人物绘画的青花线条时,会发现三种情况:
(1)线条中无颗粒(研磨极细)、无铁质(煅烧提纯度高);
(2)线条中有颗粒(研磨较粗)、无铁质(煅烧提纯度高);
(3)线条中无颗粒(研磨极细)、有铁质(煅烧提纯度低)。
线条中无颗粒和无铁质的第一种情况,在鉴别康熙瓷器的时候极容易被误认为是化学料。其实,它与化学料有两点差别:
(1)化学料在烧造过程中容易向釉中扩散,显得漂浮;
(2)高古游丝描常见的是虚起虚收,也就是说两端尖的线条,而康熙官窑青花线条却常见实起虚收,也就是说一端园(或平)一端尖的线条,更强调线条的变化。这对现代人仿制者来说,是一个很难的细节。虽然不少行家常说:鉴瓷先看绘。据我们观察,这种说法目前仅停留于口号。多数人只看白描的构图,却不关心线条。
线条中有颗粒、有铁质的第二种情况,会呈现颗粒比线条还粗。这很有意思,当青花线条比颗粒还细时,那么此线条确实极为纤细了。如果有缘遇到这类康熙青花人物故事的瓷器,我们认为不必犹豫,入藏就行了,不用管别人有什么看法。
线条中无颗粒、有铁质的第三种情况,在角度选好时,可以看到极细的银黑色斑点出现在青花浓重处。这种青花线条很少从化学料中看到。若用化学料掺铁粉的方法模仿这种线条,难度很大,因为这种极细的银黑色斑点只是在某段线条上偶尔出现,在整个画片上就那么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