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古董 > 鉴赏知识 > 定窑瓷器的铭文种类有哪些

定窑瓷器的铭文种类有哪些

来源:  浏览 3342

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北宋中期以后,由于定窑瓷器瓷质精良与纹饰秀美而被宫廷选中,大量烧制供宫廷使用的瓷器。定窑烧造白瓷始于唐代,虽然唐代以邢窑白瓷最负盛名,但定窑白瓷精品堪与邢瓷相媲美。到了宋代定盛而邢衰,人们遂只知有“定”而不知有“邢”了。定窑白瓷之所以能够取代邢窑白瓷显赫于天下,一方面是由于它在色调上属于暖白色,细薄润滑的釉面白中微闪黄,给人以温润恬静的美感;另一方面定窑白瓷上运用了印花、刻花、划花等装饰技法,将白瓷从素白装饰推向一个新阶段。元代刘祁在《归潜志》一书中曾有”定窑花瓷瓯,颜色天下白”的赞誉。
  定窑瓷器的烧造主要采用覆烧法,就是将器皿反扣着焙烧,因此口沿无釉,露出瓷胎,这种现象谓之“芒口”。采用覆烧法可以提高产量,降低成本。瓷器烧成后,为避免芒口这种缺陷,有时使用金、银、铜等镶嵌器口。瓷器铭文是在瓷器制造过程中,运用刻划、模印、釉下书写等工艺手段在器物上题写的文字,书体有篆、隶、楷、行、草等。受同时期的文学、艺术、宗教、丧葬礼俗诸方面的巨大影响,中国古代瓷器铭文具有较强的时代特色和资料性,那么定窑瓷器铭文分为几类呢?
定窑白瓷的铭文,从传世器、考古发掘品及采集标本看,可分为姓名类、纪年类、公室官府名称类等。
  1.姓名类
  定窑白瓷姓名类有“段”、“赵”、“杨”、“刘”、“褚”等姓名款,多为单字,也有的器物上刻有“张家造”、“陈家造”、“刘家模子何”等字样。铭文的部位大多在器物的里心或底面,这些姓名款多是制瓷工匠做广告之用。
  2.纪年类
  目前所见的有明确纪年铭文的定窑瓷器有十余件,器物类型以盘、碗、盒、洗为主。
  另外,北京通县金大定十七年墓、辽宁省朝阳金大定二十四年墓出土的器物以及流散到英国的金大定二十九年印花陶范等定窑器物上也带有纪年的铭文。
  3.公室官府名称类
  定窑公室官府名称类字样有“官”、“新官”、“尚食局”、“尚药局”、“五王府”、“奉华”、“凤华”、“慈福”、“聚秀”、“禁宛”、“德寿”、“国”、“国宅”等等。
  “官”、“新官”款白瓷,在北宋中叶到南宋初期的墓葬、遗址中多有出土。如北京南郊辽应历八年赵德润夫妇合葬墓、内蒙古赤峰辽应历九年驸马赠卫国王墓、定县两座塔基等共出土多达200余件,器物类别有碗、盘、罐、盒、壶、净瓶等。目前人们对此铭文的含义解释不一,主要有刻有“官”和“新官”铭文的器物是官窑器和官窑器样品的两种看法。
  宋代宫廷下设六局,尚食局掌管膳馐之事,尚药局掌管和剂诊候之事。两局除设官员外,还分别设膳工和医师。故刻“尚食局”、“尚药局”的器物是宫廷饮食及药用之器。在传世及出土定窑瓷器中,“尚食局”款较“尚药局”较为多见。刻“尚食局”款的多为大型瓷盘,所刻字体笔划有粗、细两种。
从墓葬和塔基出土的带铭文的定窑瓷器,一般都是釉上或釉下刻好后烧制的,铭文有“官”、“易定”、“尚食局”、“尚药局”等,时代都是北宋或以前的。

  传世定窑白瓷常见一些带宫殿名称的铭文,都是到达宫廷后经宫廷玉工所刻。其铭文有“奉华”、“德寿”、“皇后阁”、“凤华”、“慈福”、“聚秀”、“内苑”、“皇太后殿”、“苑”、“殿”等。

 4.地名类
  定窑地名类字样有“天水郡”、“会稽”。
  二,定窑白瓷铭文的基本特征
  1.铭文形成的工艺
  刻制
  定窑白瓷铭文的刻制方式主要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在装坯烧窑前刻制的,主要是由北宋初官府和宫廷定制的。如“官”、“尚药局”、“乔位”、“子温”、“东宫”等。对于这类铭文,有的学者称之为“北铭”。烧窑前刻制的“北铭”,由于刻制工序的不同,又有釉上和釉下之分。釉上刻制的铭文主要见于盘、碗、洗底部,铭文是在坯胎上釉阴干前刻、划而成,刻出的铭文字体露胎,如“乔位”、“官”等;当铭文刻在器身或盘、碗内底时,为了考虑瓷器的美观,把铭文刻在半干的坯胎上,然后上釉烧制,使铭文完全被罩在釉下,如“尚药局”。
  烧窑前刻制的铭文与定窑刻、划花纹比较有相似之处,也有刻和划之分。刻制的铭文较硬多用金属工具,字体线条较宽,所刻部位较深,有明显的刀锋,如“官”字铭文。划制的铭文用力轻,多用竹制工具,字体线条较细,部位较浅,笔画粗细基本相等。
  第二种是瓷器运到宫廷后,根据需要后刻上去的。这类铭文多与宫廷建筑有关,铭文的多数属于这一类,它们是南宋宫廷的专用器物。如“奉华”、“风华”、“慈福”、“聚秀”、“德寿”、“寿成殿”、“皇太后殿”、“内苑”等。定窑白瓷刻“奉华”的有3件,上海博物馆收藏有折腰盘及小碗各一件,故宫博物院收藏一件标本。“奉华”字铭还见之于北宋汝官青瓷器物上,台北故宫博物院汝窑藏品中就有出戟尊、瓶、瓜棱柱碗及碟四件器物上都刻有“奉华”二字。这一类后刻的铭文又称为“南铭”。瓷器烧成后,釉面较为坚固,要在上面刻字有一定的难度。据相关学者研究,在瓷器烧成后再刻文字所使用的工具可能是玉工琢玉所用的砣子。用砣子刻制的铭文,字体工整,笔画欠自然流畅,以直行为主,缺少自然转弯和笔锋。刻出的笔画呈中间粗,两头尖之势。这和砣子转动时的落点和收点有关。为了更加明显,铭文刻制后多数还填上朱砂一类的红色颜料。
  书写
  在成品瓷器上直接用笔书写,根据用墨颜色的不同,也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红彩书写。上海博物馆所藏两件定窑小杯,用红彩在碗里写“长寿酒”字体秀丽,铁口呈色鲜艳,为釉上红彩。宋代北方白瓷已用红绿黄彩绘纹饰,而定窑宋瓷尚未见到这种标本,使用红彩写“长寿酒”的在定窑白瓷中也不多见。
  另一种是墨书书写。主要器物有:
  河北定县静至寺真身舍利塔基出土的白釉盘,器底墨书“太平兴国二年五月廿二日,施主男弟子吴成训,更施钱叁拾文,足陌。供养舍利”。同时出土的另一件白釉花式洗的器底亦墨书楷款,为纪年供奉款:“太平兴国二年五月廿二日,施主吴成训,钱叁拾,足陌。供养舍利。”这两件定窑器物题记,记录了吴成训两次施舍钱各叁拾文,以为建塔之用。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定窑白釉剔花莲花纹枕的底部有墨书“大定八年正月初四日,康军使斋置到”款。
  此外,还有一些工匠将自己的姓氏书写于器物之上,如“段”、“李”“刘”、“元”等工匠的姓氏,均以墨彩书写于白釉粗瓷碗中心。
  模印
  模印款是和装饰图案一起刻在印花模子上,然后压印到未干的器物坯体上,字款一般在图案的最外层。“定州公用”白釉盘,盘心印阴文楷书,定窑白瓷一向未见有印阴文楷书字铭的器物。近年在金宫城遗址出土的八方执壶足底残片,足底墨印“尚食局”铭文,文字凸起。
  2.铭文的字体
  定窑铭文款多在白釉瓷器的底足内,有的在器壁或器表铭文字体多楷书和隶书,也有少量铭文用草书书写。在宋代定窑铭文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随手写就,并不规范。这种铭文多见于“官”字款。
  5.铭文的款式
  定窑白瓷上的铭文多为直行划刻。横刻铭文的目前仅见“尚药局”,口外自右向左刻划“尚药局”三字,多为大盘。“至元八年公用”款定窑刻花花鱼盘,前五字直书,后二字横书。四季花纹碗模具之铭文“泰和丙寅岁辛且月二十四日画张记”为环刻,也极为少见。
  观察考古发掘出土及传世的定窑瓷器铭文,我们发现有许多题刻供养人舍瓷入寺、祈福降灾,祈求佛祖的保佑和庇护。按照佛教的说法,供养佛祖的人可以得到诸多好处,《法苑珠林》卷41记载:“自作供养者,得大果报,他作供养者,得大大果报。自作、他作供养者,得最大大果报”。上文提到,1969年河北省定县净众院舍利塔塔基出土的定窑白瓷盖罐,即是佛弟子定烧供奉给高僧义演的随葬物。同样是在1969年,河北省定县静志寺宋代塔基也出土r两件北宋定窑白釉刻花对蝶纹花口洗,外底无釉,分别墨书:“太平兴国二年五月二十二日,施主男弟子吴成训,钱叁拾,足陌,供养舍利”,“太平兴国二年五月二十二日,施主男弟子吴成训,更施钱叁拾文,足陌,供养舍利”,分别记录了吴成训两次施舍钱各30文,以建塔用。
  定窑瓷器中佛教供养题材铭文的流行,从一个侧面反应了整个宋代瓷器中佛教供养题材铭文的流行。定窑铭文中的佛教内容虽然有限,但它从侧面揭示了一定的社会现象和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从铭文的内容、形式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唐、宋时期,佛教已走进千家万户,成为民俗化、大众化、实用化的宗教。

 定窑白釉刻花牡丹纹盘,宋,高3.1cm,口径26.7cm,足径18.1cm。
  盘折沿,浅腹,浅圈足。通体施白釉,器口无釉,镶铜口。近口沿处刻划卷草纹一周,内底刻划缠枝牡丹纹,其上结两朵牡丹花,花心相对。
  此件作品所刻主题花卉枝干矫健,花朵丰满,配在温润晶莹的白色釉面上典雅优美,是定窑刻花白瓷的代表作品。

上一篇:墨彩官窑瓷器

下一篇:邢窑

更多关于 定窑瓷器的铭文种类有哪些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