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窟壁画和敦煌莫高窟壁画齐名,榆林窟是莫高窟的组成部分,都是中国佛教石窟,俗称万佛峡。榆林窟洞窟形制主要有中心佛坛窟、中心塔柱窟、大像窟等三种。榆林窟位于甘肃省瓜州县(原安西县)城西南约70公里的大峡谷内,1961年3月,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榆林窟现存壁画约5650余平方米,现存洞窟43个。其中东崖32窟、西崖11窟。保存着彩塑272身。榆林窟壁画内容有佛、菩萨像和佛教故事画,以及花卉禽兽、装饰图案、供养人、士庶人物。大约始凿于北魏,五代、宋、西夏、元各代均有建造。塑绘结合的彩塑内容主要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像等,形式有圆塑、浮塑等。除6窟大佛殿宋代塑的高24.35米的善跏坐佛像和第5窟长13米的卧佛像各一身为石胎泥塑外,其余均为木骨泥塑。彩塑破坏较甚,所存极少。现存300余身塑像均经重妆。大多属等身群像,一铺三至九身不等。
唐代洞窟有14个,保存完整的仅存第25窟。
五代、北宋时期,兴建和重修洞窟23个。壁画题材主要有经变画、尊像画、佛传故事画、佛教史迹画、瑞像故事画和供养人画像等五类。其中的供养人画像,数量较多,分为三种:即曹氏归义军政权的统治者及其眷属、大小官吏的画像;与曹氏联姻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统治者画像,如于阗国王和王后,吐谷浑慕容归盈出行图等;特别是出现了曹氏画院的“都勾当画院使”、“知画手”、“都画匠作”、“画匠”等的画像,是重要的历史资料。
西夏、元时期,共兴建和重建洞窟16个、使榆林窟出现了最后的兴盛局面。壁画题材主要有经变画、佛像画、供养人画像、装饰图案等几类。供养人画像中有人物和衣冠服饰迥异的党项羌、回鹘、蒙古族贵族官吏和侍从的画像。西夏早期壁画艺术与宋代壁画一脉相承,后期的第2、3、29窟与元代的第4、10窟等典型洞窟的壁画艺术表现了三种新风格:(1)中原绘画风格,人物衣冠如道教神仙,线描精致流畅,变化丰富,色彩清淡典雅,这是受宋辽影响而出现的新的艺术风格。(2)藏传密宗风格,人物比例适度,形象有明显的尼泊尔和印度的影响,线描圆润秀劲,设色冷峻浓艳,具有浓厚的神秘气氛。(3)西夏艺术风格。人物造型和服饰具有西夏的民族特征。
壁画种类
榆林窟的壁画保存完好,内容较为丰富,主要可分6类:
1.经变,主要有《观无量寿经变》、《弥勒净土变》、《法华经变》、《维摩诘经变》、《报恩经变》、《华严经变》、《劳度叉斗圣变》、《文殊变》、《普贤变》、《观音经变》、《梵网经变》等。唐代后期经变多有墨书内容榜题。
2.佛像。主要有千佛、说法图、弥勒佛、药师佛、阿弥陀佛、地藏菩萨、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水月观音、天龙八部等。
3.密教图像。有坛城图、明王像、千手千眼观音、如意轮观音等。
4.佛教史迹。有《牛头山组画》、《唐僧取经》等。值得注意的是唐僧取经故事进入经变,悟空已变为猴像。
5.装饰图案。用于藻井、圆光、边饰、地毯、桌围、器物;服饰方面的装饰纹样有团龙、翔凤、麒麟、天马、华鸭、莲花、宝相花、几何纹、法器纹等;结构严密,色彩清丽。
6.供养人。
榆林窟个窟壁画特点
第2窟水月观音图;
第3窟文殊变、普贤变、西方净土变、千手千眼观音变;
第4窟释迦、多宝曼茶罗、不空绢索曼茶罗等是代表这个时期高度艺术水平的作品
第6窟高约25米的弥勒佛,全身金箔敷就,灿然如新、金碧辉煌,显得极其庄严雄伟;
第11窟的十八罗汉,神态各异,形象逼真。尤其是塑在南壁西端的哑罗汉,上身前倾,张口瞠目,欲言不能的神情,活灵活现,堪称榆林窟彩塑的代表。
榆林窟第25窟是吐蕃统治敦煌时期最重要的石窟之一,是敦煌唐吐蕃壁画的代表作。开凿于榆林窟东崖中部,主室平面方型,前室衡长方形,前室至主室的甬道长而宽阔。主室中央设方型佛坛,列置佛像(均已毁),顶部作覆斗形。前室后壁甬道口南侧有光化三年(900年)墨书汉文题记,该窟建于9世纪至10世纪;根据第25窟出现的“于阗金玉国”题记,判定该窟可能建于984年前后 。
前室正壁门两侧分别绘毗琉璃天王像和毗沙门天王像。主室窟顶可见千佛残迹。正壁中部绘卢舍那佛像和虚空藏、弥勒、地藏、文殊等八大菩萨像,北侧绘释迦行像,南侧已毁。南、北两侧壁分别绘观无量寿经变、弥勒经变。前壁门两侧绘文殊变、普贤变。全窟壁画构图严谨、造型逼真,色彩绚丽。威武有力的天王、力士、庄严慈祥的菩萨,栩栩如生的昆仑奴及狮子、白象,神态生动,线条潇洒流畅,充分体现了唐代风格和精湛技艺。尤其是“弥勒经变”中的农作、扫街、宴会、探亲、写经、剃度等描绘社会生活的画面,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此窟细密精致而秀丽的壁画艺术,是敦煌石窟中唐壁画的典范。
榆林窟壁画反映了中国古代佛教文化的兴衰,以及中国古代绘画艺术。 榆林窟壁画不仅仅是古代艺术品 ,更是中国古老文化的瑰宝,是值得我们保护的古代遗迹和文物。
甘肃榆林窟第25窟的壁画
榆林窟壁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