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古董 > 收藏动态 > 【考古发现】吉林省三处长城遗迹

【考古发现】吉林省三处长城遗迹

来源:  浏览 3477

    吉林省境内确认长城遗迹3处,包括通化县汉长城、老边岗土墙和延边边墙,分布于通化市通化县、长春德惠市、农安县、四平公主岭市、梨树县、铁西区、延边州和龙市、龙井市、延吉市、图们市、珲春市等4个市(州)的11个县(市、区)。长城资源总长度为419.38千米,包括墙体238.92千米,段落122段,烽火台98座,城址1处,关堡6处,铺舍3处。
1. 通化县汉长城
      《汉书匈奴列传》载:起塞以来,百有余年,非皆以土垣也。或因山岩石,木柴僵落,溪谷水门,稍稍平之,卒徒筑治。汉时期长城出辽宁朝阳地区向东基本以烽燧即烽火台的形式存在,不再是绵延不断的土垣。在整个长城体系中,重点地区的城墙具有军事防御作用,而局部地方的墙体失去防御功能,更具有分界线意义,以烽燧形式存在的,并有一定规律分布的长城遗迹更重要的功能是通过燃放狼烟或烽火来传递信息预警,同样是整个长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遗存。调查结果表明,吉林境内的通化县汉长城以1座城址和12座烽火台构成防御体系,长度52千米。采集到大量的夹砂陶片、瓦片等遗物,其纹饰以绳纹为主,具有和辽宁境内抚顺地区诸烽燧周边采集的陶器残片、绳纹板瓦、筒瓦和吉林境内赤柏松古城出土的同类遗物相同的特征。向西与辽宁境内的汉长城连为一体,是西汉早中期西汉政权为经略东北地区而修筑的长城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研究西汉政权管理鸭绿江流域、朝鲜半岛北部具有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作为长白山地发现年代最早的汉代遗存,为探索高句丽文化起源及该区域民族关系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物证,也是汉武边塞巩固东北疆域、强化汉政权在边疆的军事防务。通化县汉长城解决了汉长城东端点,具有里程碑意义。
2.老边岗土墙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五?东夷》记载:唐太宗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帝诏广州司马长孙师临瘗隋时战亡骸骨,毁高丽所立京观。建武惧,乃筑长城千里,东北首扶余,西南属之海。《三国史记高句丽本记八》也载:荣留王十四年春二月,王动众筑长城,东北自扶余城,西南至海千余里,凡十六年毕功。荣留王即高建武。为了防御唐朝的进攻,高句丽自荣留王十四年(唐贞观五年)到宝藏王五年(唐贞观二十年),用16年的时间,修建了东北西南走向的千里长城。 老边岗土墙的构筑方法是从西侧挖壕取土,在东城夯土筑墙,构成壕墙一体防御工程。依边壕为界,边壕以西为边外,边壕以东为边内。<老边岗土墙在吉林省境内分布在5个县域。起自松花江镇松花江村(第二松花江左岸),经德惠市、农安县、公主岭市、梨树县、四平市铁西区,向西南延伸至辽宁省境内。长度242.69千米,段落64段。老边岗土墙就是高句丽千里长城,是高句丽政权抵御中央王朝的军事设施,体现了文化回流历史现象,同时也与吉林省辽宁省及朝鲜半岛其他高句丽遗存共同诠释了灿烂的高句丽文明。
3. 延边边墙
   延边边墙未见文献记载,经过调查查及发掘工作,初步认定该长城是金为抵御外敌入侵而修建的防御性工程。延边边墙分布在延边州和龙市、龙井市、延吉市、图们市、珲春市等5个市的长白山腹地。墙体多土石混筑,亦有毛石干垒而成,部分段落利用自然山险、河险等天然屏障;沿线烽火台一般修筑在山峰的制高点,形制基本一致,均为圆丘形,多土石混筑,有的外围设有壕沟。延边边墙长度为124.69千米,段落58段,烽火台86座,关堡5处。延边边墙是金政权为防御高句丽政权的军事设施,体现了文化影响和再造,丰富了吉林辽金文化内涵。

上一篇: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下一篇:【考古发现】中国史前文化遗址分布图

更多关于 【考古发现】吉林省三处长城遗迹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