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古董 > 收藏动态 > 东周晋国陶寺北墓地考古发现

东周晋国陶寺北墓地考古发现

来源:  浏览 1955

陶寺北墓地非常重要,从2014年发掘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陶寺北墓地丰富的地下文物是填充构筑晋国史的宝贵资料,其中的墓祭遗存、丧葬遗迹、保存较完整的“荒帷”遗迹等,为相关的专题研究提供了有益的线索。陶寺北墓地在晋国史中充当了什么样的角色,有着什么样的历史地位,当时的社会层级结构、族群之间的等级差别、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附属关系、婚姻状况、家族形态等等都是需要探讨的学术问题。
陶寺村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城东北约7公里处崇山西麓,隶属于陶寺乡。陶寺北两周墓地位于陶寺村北约800米处,因近年盗墓发现。墓地东西长约600米,南北宽约400米,总面积在24万平方米左右(图一)。2014、2015年对墓地初步勘探,探明各类墓葬1283座,车马坑8座。墓葬随地势大体由早到晚沿西北——东南方向排列。以南北向墓葬为主,东西向墓葬仅占4%。从西周末期延续到战国时期。

  2014~2017年在Ⅰ~Ⅲ区总共发掘竖穴土坑墓葬174座。

  2014年、2017年在墓地的西北部(Ⅰ、Ⅱ区)发掘墓葬138座。2014年在Ⅰ区发掘墓葬7座,其中大中型墓葬2座(1座被盗)。

  2017年在2014年发掘区的东南部(Ⅱ区)布方,发掘面积5600平方米,暴露墓葬230座,祭祀坑90个、车马坑3座(未发掘)。其中8座大中型墓葬(均被盗)集中在发掘区南部,分南北两排。北排M2009、M2010为东西并列的“对子墓”,规模最大,处于核心位置;南排6座中型墓,依次由西向东排列。小型墓葬非常密集,分布在发掘区北部,与大型墓葬有一定的间隔。目前已经发掘墓葬131座,祭祀坑70个。2015~2017年,在墓地中西部(Ⅲ区)抢救性发掘春秋晚期墓葬36座,均为竖穴土坑墓。大型墓葬4座自西向东排列,大中型、中型、小型墓葬多数集中于大型墓葬的北部。
墓葬间没有打破关系,墓葬因等级的不同存在小的分区,大中型墓葬居中,小型墓葬集中分布于周围。恰如《周礼·春官·墓大夫》所载:“掌凡邦墓之地域,为之图,令国民族葬而掌其禁令,正其位掌其度数,使皆有私地域。凡争墓地者,听其狱讼……”。可见当时墓地是秩序井然,有专人管理、统一规划的。

  二、墓葬的等级

  迄今共发掘春秋时期大中型墓葬27座,小型墓葬147座。大中型墓葬一般一椁双棺,少数一椁单棺;小型墓葬个别一椁一棺,有的双棺,多数单棺,有的甚至无葬具。

  (一)贵族墓葬

  春秋早期10座大中型墓葬9座被盗,已经发掘4座。仅存的大中型墓葬2014M7仰身直肢,头北向。出土青铜器11件中,有鼎、簋、壶、盘、匜,纹饰以窃曲纹、重环纹为主。棺椁之间的东西两侧有大量铜鱼、蚌贝、陶珠。
 春秋晚期13座大型、大中型、中型墓葬出青铜器,多数为东西并列的“对子墓”。4座大型墓葬为两对“对子墓”,2015M1、2016M2男西女东,随葬5~7件青铜鼎,均不是典型的列鼎,墓葬规模、随葬品数量远大于三鼎墓,属大夫阶层。 大中型、中型墓葬有四对“对子墓”。每对“对子墓”至少有一座出青铜器,青铜器组合一般为鼎、盘、匜、敦。2017M3017、M3018东西并列,东侧的M3017出有铜器鼎3件、敦2件、盘、舟、匜、甗各1件,还有车马器、武器等,另有陶壶、陶豆各2件,陶鬲1件。其西侧的M3018出有鼎、盘、匜等共5件青铜器,应是其夫人。赵歧注《孟子·梁惠王下》:“乐正子曰:君所谓踰者,前者以士礼,后者以大夫礼,士祭三鼎,大夫祭五鼎故也。”M3017墓主人生前身份应是级别较高的士。

  (二)平民墓葬

  春秋早期小型墓目前发掘133座,葬式为仰身直肢或屈肢,直肢葬约占29%,屈肢葬占71%。仅一座墓葬头西向,2座南向,余均北向。随葬品差别不大,一般为1件陶鬲,个别有小玉饰等。小墓中出有90余件陶鬲,此外还有少量石贝、石玦、石圭、玉玦等。墓主人身份应是平民。

  春秋晚期27座中、小型陶器墓中,有四座中型墓葬墓口长度普遍超过3米,随葬仿铜陶礼器鼎、鬲、豆、壶、鼎等,墓主人身份可能属于平民中的上层。其余小型墓随葬陶器组合有鬲、豆,墓主人身份是一般平民。
    (三)填补空白的重要考古发现

  (一)春秋早期

  1.墓祭遗存

  从陶寺北墓地近几年的发掘情况来看,发现的祭祀遗存仅限于大中型墓葬,年代集中在春秋早期。尤其是在大型墓葬墓口北部的玉石器祭祀遗存,独具特色。2014M7北部距墓口0.2米处有长12米,宽6米的玉石器祭祀掩埋层(图十二),多为碎石圭,也有少量玉圭、玉璧、玉环、玉玦等。这些玉石器散置在地面上盖土掩埋,掩埋层叠压在墓口边漫出的含料礓的红土上,这种料礓是挖墓时取出的,后又回填墓里。2014M7人骨已朽不能鉴定性别,从随身玉器多串饰,无兵器的特点判断墓主人应是位女性。

 2.丧葬遗迹

  2017年Ⅱ区8座大中型墓葬中,除最东边的M2008外,M2001~M2007、M2009、M2010墓口的北部均有两个大致圆形的坑。M2010墓口北部的两个圆形坑(H236、H237)叠压于玉石器祭祀层之下。西侧的玉石器祭祀层被②层干扰,②层下即暴露出H236,东侧坑H237叠压于玉石器祭祀层下,可见这类坑形成于祭祀活动之前。《礼记·丧大记》载:“君葬用輴,四綍,二碑,御棺用羽葆。大夫葬用輴,二綍,二碑,御棺用茅”。碑用大木斫制,上面安有辘轳,以便系绳下棺。墓葬北部的圆坑可能就是用来立碑的,下葬以后,填土夯实。以上7座墓葬用“二碑”,与墓主人身份也是相宜的。

  (二)春秋晚期

  1.M3011中陶寺北墓地发现“卫侯之孙申子之子书”卫国刻铭编钟

  编钟纹饰呆板,置身于精美的晋国青铜器中相形见绌。晋霸诸侯后,卫国是晋国的盟国,《左传·文公七年》载:“秋八月,齐侯、宋公、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会晋赵盾,盟于扈,晋侯立故也。”这是史籍中晋国和卫国最早的结盟记录,直至晋定公九年(公元前503年)卫国叛晋。这套编钟就是在此期间流入晋国的。从目前清理出来的编钟看,皆有文字,这些不断面世的编钟带给我们的将是一段堙没两千余年的历史。

  2.春秋晚期“荒帷”

  2017年发掘的M3015、M3014是东西并列的“对子墓”,属中型墓葬,M3015出有青铜器5件,其中鼎、盘、匜、等各1件,敦2件,墓主人是士一级的低等贵族。M3014墓口长3.6、宽2.5、深4.5米,外棺南北两端局部暴露出红色的纺织品痕迹,应为“荒帷”遗迹。其上绘黑、黄色“巳”形图案,或即是两“巳”相背的黻纹(图十五)。外棺长约2.6米、宽约1米,目前高度不详。因荒帷附着于棺椁之间的淤土上,现场条件不利于荒帷的加固、保护,目前已经套箱提取。

上一篇:2018年狗年纪念币预约方式和网络入口

下一篇:陕西咸阳考古发现大秦帝国国家府库

更多关于 东周晋国陶寺北墓地考古发现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