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古董 > 收藏动态 > 信阳楚墓的考古发现

信阳楚墓的考古发现

来源:  浏览 3337

楚国具有八百年的历史,有很多古籍和历史悠久的民俗传统,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焚书坑儒把楚国的历史只用只言片语记载,只能通过考古发现解开八百年楚国神秘的历史面纱。
信阳城阳城楚墓是出国士大夫级别的古墓群,从1956年、1958年分别于此发掘了长台关一号墓、二号墓。2002年,在城阳城遗址,考古队发掘了又一座大型楚墓,编号为长台关七号墓。可惜主墓室已经被盗了,不能证明墓主人的身份了,只能在漆器上发现的“集”的文字记载推测可能是楚国的“集君”2016年11月初,尘封地下2000多年的下大夫武将楚墓(编号为十八号墓)也重现于世。十八号墓的考古发掘工作是城阳城址中发掘记录最为完整、出土文物保护最为完好的一次考古行动。随着考古队数小时的奋战,镇墓兽、盖宫帽、主棺外丝质的荒帷等等被一一发掘,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主棺被打开,尘封多年的墓主人尸骸重现天日。
信阳楚墓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北20千米的长台关西北小刘庄后的土岗上。淮河从岗南绕过向东北流去,传岗的东北有战国时代的楚王城和太子城。
信阳楚墓考古出土的文物
信阳楚简,1957年,信阳长台关1号楚墓出土,战国早期文物。竹简共二组,分别出自前室和左后室,共计148根。其中一组均为断简,共119根,二组简多完整,计29根。
一组出土于前室东部。由于农民打井时践踏,竹简已全部残损,残存470余字。每简宽0.7-0.8厘米,厚0.1-0.15厘米。残简最长者为33厘米,据编简带痕推算,原简长约45厘米,约书30余字。三道编,以黄色丝线编联。文字用墨书写在竹黄的一面,属典籍。
二组出土于左后室,共29根,竹简较完整。文字较模糊。简长68.5-68.9厘米,最长达69.5厘米。简宽0.5-0.9厘米、厚0.1-0.15厘米。两道编,以黑色丝质单带捆编。部分竹简编联是每四根为一束,两两相对,字面朝里。先编联,后书写,每简均为单行墨书,顶格书写,不留空白。各简文字多者达48字,少者16字。残存957字,属遣策。
楚简内容
(一)竹书
竹简共119支。简文数见对话用语,有周公、君子等语。其内容学派属性尚不明确,或以为儒家著作,或以为《墨子》佚文。无篇题,整理者称为“竹书”。李零称为《申徒狄》。 其内容属于竹书,即严格意义上的“典籍”,与传世的先秦典籍非常相似。例如:“周公慨然作色曰,役夫贱人格上,则刑戮至。”(1.01)“曰,役夫贱人强识而扑于刑者,有上贤。”(1.02)“君子之道,必若五浴之漙。”(1.05)等。
(二)遣策
竹简29支,是记载随葬品的名称和数量的清单,并且对于衣物有所描述。属遣策。
(三)签牌
编2-016号简由三片组成,其中有字的二片,契口位置、形制与遣策简不类,应属签牌。
青铜扁壶

信阳楚墓七号墓出土的一套包含有28件盘子的青铜扁壶。青铜扁壶从中间拦腰打开,里面装了颜色保存完好的28件相互扣合的盘子,采用套装的方式封闭于青铜扁壶里。这一遗世珍宝的组装方式,在目前已知的楚国文物中是独一无二的,在中国古代饮食器具中也极为罕见,不仅充分地展示了楚人的浪漫主义,更为后人展示了战国时期楚国制造工艺的技术高度。

信阳楚墓青铜扁壶

扁壶一分为二,里面的器物金光灿灿。陈彦堂像变魔术似的,从壶中取出了10件平口圆盘、8件折沿圆盘和4个圆盒,这4个圆盒又各自可以一分为二。算下来壶中整整装了26件餐具,如果加上壶和壶盖,整整是28件。盘子一个一个严丝合缝地套在一起,而且这些盘子尺寸不小,平口盘直径18至19.9厘米,折沿盘直径18.4至19.9厘米,显然是可以使用的。
青铜扁壶并不大,高只有27.6厘米,当时发掘时并没有太在意,后来整理时才发现其中奥妙。壶本身分为上下两截,内部中空。所有的器物按照事先设计好的尺寸组合在一起,从小到大,环环相扣。铜盘、铜盒子形状相同却大小不一、功能不同却扣合紧密,最终盛装在这样一个扁圆形的铜壶内。而扁壶自身的设计也极具巧思和匠心,壶从中间分为上下两截,所以是从腹部开合而不是从顶部。腹部两侧,各有一个鸟首和一个圆环,分别转动鸟首和圆环,壶的上下就被紧密地扣合在一起了。开启的时候,只需同样转动鸟兽即可。这种组装方式,在目前已知的楚国文物中是独一无二的,在中国古代饮食器具中也是极为罕见的,因此是当之无愧的孤品、珍品。

上一篇:明代六面三合土七星棺椁夫妻墓考古发现

下一篇:古代的卖身契内容是什么样子的

更多关于 信阳楚墓的考古发现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