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雍城遗址位于陕西宝鸡市凤翔县城南,雍水河之北。自秦德公元年(公元前677年)至秦献公二年(公元前350年)在此建都,历时294年,是秦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执政国君最多的一座都城,经过十九位秦君的苦心经营,逐渐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迈进,为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基础。雍城作为秦国发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一直受到考古界的关注。1988年1月,秦雍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世纪50年代开始,雍城遗址的考古挖掘就从未间断,在进行了十多年的先期基础性调查的准备后,考古人员对遗址进行了零星发掘。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考古人员对遗址进行了一系列连续性发掘,基本确定了雍城遗址的格局,大量代表性成果都是在那一时期产生的。1988年1月,秦雍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世纪90年代以后,对遗址的研究和发掘进一步深化推进。经历了数十年的考古调查与部分试掘,考古人员发现雍城遗址分为城址区、秦公陵园区和国人墓葬区。遗址平面呈不规则方形,东西长3300米,南北宽3200米,面积约10.56平方公里。
目前已发现的建筑基址有20多处,在城址区西南部发现了古代藏冰的“凌阴遗址”,宗庙建筑遗址已经发掘,布局结构清楚,是现存布局完整的高等级宗庙实例。秦公陵园位于都城南郊的三畤塬(春秋时期称北塬)上,占地约21平方公里,共有“中”字型、“甲”字型、“目”字型大墓和陪葬车马坑48座。其中发掘的秦公一号大墓是全国最大的木椁墓,现已建有博物馆对外展示。国人墓葬区位于秦公陵园区和雍城城址区之间,沿雍水河两岸分布,已经发掘出八旗屯、高庄、黄家庄等墓葬区,对秦国中小型墓葬的分布和葬俗等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