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古董 > 收藏动态 > 【考古发现】磁山文化遗址

【考古发现】磁山文化遗址

来源:  浏览 1789

磁山文化遗址位于河北省武安县,据考古发现世界上最早的粟,出土于我国河北省武安县磁山遗址,遗址分为早晚两期 ,第一期的186个灰坑中62个可见腐朽的粮食堆积,第二期的282个灰坑中18个可见腐朽的粮食堆积。这些粮食堆积出土时略潮湿,呈淡淡的绿灰色,大部分成粉末状,质地疏松,粉灰中可见形态饱满的外壳,与现代粟粒基本无区别。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运用灰象法对粮食标本进行鉴定,发现了粟的痕迹,确认了磁山遗址灰坑内为粟的堆积。
距今7000多年的磁山文化遗址粟的出土量相当可观。这些储粮的灰坑开口平面多为长方形,个别为椭圆形。以长方形坑为例,一般长约1至1.5米,宽约0.5至0.8米,深则1至5米不等。其中堆积的粟一般有0.5至0.6米厚,最厚的可达2.9米。有专家根据腐朽粮食与新鲜粮食的密度之比,假定各灰坑内现存粮食堆积高度与原堆积高度之比相同,推算出磁山遗址目前所清理的储粮灰坑内,粟的存储量可达100多立方米,折合重量可以十万斤计。
 
  配套的农用工具种类也很齐全,如用于耕作的石斧、石铲,用于收割的石刀、石镰,用于加工的石磨盘、石磨棒,用于装盛的陶钵、陶盂、支脚等。而这些用具成组共出的情形更是耐人寻味,如石磨盘与石磨棒的组合:多为平置,磨棒置于磨盘附近或直接置于磨盘上;少数竖置,磨盘与磨棒一头栽入土中。结合上述大量储粮灰坑的发现,发掘报告认为磁山遗址可能是一处粮食加工场所。
 
  然而,考古学者卜工对这类遗址的性质与功能,做出了更为发人深省的阐释。他认为磁山遗址不同于一般的聚落遗址,主要原因在于遗迹主体为灰坑,而与人类日常生活相关的房址、墓葬、灶坑等则数目寥寥。更加奇特的是,部分灰坑粮食堆积的底部发现有猪骨架或狗骨架,这显然是不能够用储存粮食来解释的。另外,灰坑内粮食堆积上部的黄硬土并非自然形成,而是有意填入,甚至经过了踩踏或夯打。这些现象共同指向了存在祭祀行为的可能性。《尔雅·释天》中记载的“祭天曰燔柴,祭地曰瘗埋……”明确指出了挖坑埋入贡献是一种祭祀土地的礼仪。磁山遗址的大量储粮灰坑和组合出土物,很有可能正是这种“瘗埋”行为的反映。因而,磁山遗址应为一处祭地祀年的场所。以粟作为粮食贡献祭祀土地,则反映出磁山文化所处时代,原始先民的自然崇拜意识已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

上一篇:黄花梨古典家具收藏的“五起五落”

下一篇:江都王刘非虎符银带钩定情物“长毋相忘”

更多关于 【考古发现】磁山文化遗址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