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古董 > 收藏动态 > 宜兴紫砂

宜兴紫砂

来源:  浏览 2092

紫砂以宜兴最出名,尤其是宜兴紫砂壶自古都是文玩收藏的热门,把喝茶的紫砂壶把玩成一种艺术,可见中国人最宜兴紫砂壶的喜欢。一些研究古代紫砂工艺的学者提出应根据紫砂器物砂质的粗细和文化品位的高低来划分其归属。以茗壶为例,可划分为三类:文人壶、市民壶、外销紫砂壶。这种归属应是对紫砂器的一般分类,具有通用性,而根据故宫博物院紫砂藏品的特殊性,我院专业工作者首次提出了“宫廷紫砂”的论点。
故宫博物院藏品中的一些清代紫砂器鲜为人知,流传有序,其工艺之精湛、技巧之娴熟、气质之脱俗显然高出社会上一般的文人用品,与市井茶肆使用的大众用器更有天壤之别,充满了宫廷气息。藏品包括紫砂茶具、文房清供及生活用具等,既有素坯紫砂,也有经上釉、包漆、包银、包锡、镶玉、嵌螺钿加工的紫砂内胎器物。素坯紫砂呈紫红、深栗、黄白三种色调,分别为紫泥、红泥和本山绿泥烧制。它们的使用对象是皇帝本人或皇室成员。这些紫砂器完全按照皇家的意旨制作,来源有两个途径:一是由内廷造办处出样在宜兴定烧,一是由宜兴地方官根据皇帝的喜好向宫廷进献。宜兴为宫廷批量制作紫砂器集中于清前期,具体地说就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乾隆以后至清末数量很少,时断时续。宫廷紫砂的胎质、造型、配色、装饰、款印都极其讲究,制作过程一丝不苟,不惜工本,力求展示出宫廷用器的富丽典雅。
清帝缘何爱紫砂
清代,特别是清盛世阶段,帝王们对宜兴的紫砂器都非常喜爱。总结起来有如下原因:
1.紫砂制品功能的优点赢得了使用者的青睐
紫砂器具有良好的透气性。使用现代科技手段观察紫砂的结构,能够看到大量的团聚体,团聚体内部有大量的气孔,团聚体外部也布满气孔群,紫砂器良好的透气性就与这种结构有关。用这种质地的器皿泡茶,色、香、味俱佳。用以种花,透气性好,不易烂根。
紫砂泥中颗粒的排列也较为合理,由于是鳞片状结构,其制品不怕煎烧、骤冷,用于沸汤泡茶,抚摸时不烫手。
紫砂器在使用过程中其美感与日俱增。当紫砂的烧造温度达到1200℃左右时,它明显地是一种炻器形材质。炻器形紫砂制品不渗漏,不老化,表面不会因使用时间长久而剥落破损,相反,其耐磨的特性有如玉石,历久弥新,越使用越能显露其材质的美感。
炻器——介于陶器和瓷器之间的陶瓷制品,多呈棕色、黄褐色或灰蓝色,质地致密坚硬。

2.清代帝王对紫砂器的喜好与宫廷盛行饮茶密不可分
饮茶是清代帝王一项重要的生活内容。清宫内务府设有御茶房,原址位于乾清宫东庑。大茶房不止一处,除锡庆门的御膳茶房外,还有寿康宫皇太后茶房、东六宫皇后茶房等。乾隆皇帝一生六次南巡,每一次旅途上都照宫内的规格用茶。为了携带方便,他特意命人制作了便于旅途使用的全套茶具,并专门设计了用于装置全套茶具的茶籝(可放置茶壶、茶碗、茶叶罐、茶炉、水具的提盒)。康熙至道光朝,宫中都举办过不同规模的茶宴。由于茶事的频繁,紫砂茶具备受宫廷的欢迎。在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宫遗留的紫砂茗壶中,壶内大多留有深厚的茶垢,是经年使用后留下的痕迹。
3.清帝对文房用品的讲究注定了他们对紫砂器的喜爱
清代皇室十分讲究文房用品,故宫博物院旧藏的各种材质的文房用品有十几万件,除常见的笔、墨、纸、砚外,还有水丞、水注、笔洗、砚滴、臂搁、镇纸、墨床等,甚至延伸至与书斋有关联的所有案头陈设的文玩清供。宜兴紫砂精光内蕴,具有含蓄温雅的特质,不仅适合茶具的制作,也适于制作宫廷文房用品,如笔筒、砚台、水丞、笔洗。宜兴砂泥可塑性极强,因此书房所用的香熏、花插、花觚、壁瓶等都有紫砂制品,用以制作小巧精致的作品,如紫砂水丞、砚滴壶等也极为精彩。
4.紫砂制品的丰富多样使清帝喜爱有加
砂泥的可塑性使紫砂制品丰富多样。呈色、造型、装饰形式、纹样等几方面的变换组合造就了紫砂器迥然各异的风格。呈色方面,紫砂器有紫泥、朱泥、白泥、乌泥、黄泥、松花泥等各种呈色。在造型上可谓千姿百态,例如紫砂壶有圆壶、扁圆壶、瓜棱壶、包袱壶、僧帽壶、提梁壶、六方壶、覆斗壶、蟠螭壶等等多不胜数。在装饰上有线刻、彩绘、描金、堆绘、髹漆、施釉、镶嵌等各种手法。在装饰纹样方面除一般的工艺美术装饰题材外,将中国传统的诗书画印移植于此,使紫砂制品的艺术内涵更为深邃,具有文人的审美趣味。正是由于紫砂器所具有的丰富内容,使得它可与传统的宫中用品比肩,它的不同风格满足着不同帝王对它的需求。例如,雍正皇帝对紫砂器的造型和泥质的讲究,乾隆皇帝对富丽堂皇的装饰风格的喜好,在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紫砂器中都有所体现。
管窥宫中紫砂器
宜兴紫砂器经历了明代被宫廷认可到清代专门为宫廷烧制的历史过程。宜兴窑作为江苏地方窑在清前期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受到皇室的重视,曾一度无比辉煌,享有与御用官窑同等的待遇,这是清代其他地方窑所不能相比的,为宫廷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明代宫廷紫砂
根据现有的清宫旧藏实物推断,紫砂进入宫廷的时间最迟不晚于明万历年间。但当时进入宫廷的紫砂都经过了“包装”处理。一种是以紫砂为胎,外饰雕漆,如故宫博物院藏明“时大彬”款紫砂胎剔红山水人物图执壶于砂壶的表面髹有十几层朱漆,为全世界仅存的一件。另一件明紫砂胎雕漆提梁残壶壶外的雕漆尚有少许残存,壶内原旧黄签上写有:“宜兴窑提梁壶一对, 寿康宫。”可知其原为皇太后的寝宫之物。另一种是以紫砂为胎,里外挂釉,明中叶宜兴更盛行生产此种产品。其釉色乳浊而富于变幻,与宋代河南钧窑窑变釉有某些相似之处,明人称之为“宜均”。高档次的宜均制品能够达到宫廷御用的标准,皇家开始使用宜均做文房陈设瓷。故宫博物院旧藏的明代宜兴窑器没有发现“素面素心”的本色紫砂,雕漆和挂釉紫砂是明代旧藏的宫廷紫砂的特色。
2.清康熙宫廷紫砂
清代宜兴紫砂受到皇家的重视。清初的紫砂精品较明代有了质的飞跃,泥质细腻,色泽温润,完全脱离了粗糙的土砂气。康熙初年,西洋传教士带来“画珐琅及珐琅物品”,引起皇帝的极大兴趣。康熙命造办处仿欧洲花纹作珐琅装饰,试于金、银、玻璃、锡及紫砂胎上画珐琅。宜兴胎珐琅彩的制作过程是:由宫中造办处出样图,派专人送到宜兴烧好素胎后呈进宫廷,造办处珐琅作再根据御用画家的画稿画珐琅彩,然后用小炉窑烘烤而成。真正的宫廷紫砂是以康熙时宫中创烧成功的“康熙御制”款紫砂胎珐琅彩为开端,其代表了康熙朝紫砂制作的最高水平,色彩艳丽,制作精良。清宫旧藏的一批带有康熙御制款的紫砂胎珐琅彩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2000年,在故宫博物院瓷器资料库里发现一件旧藏的有乙酉年干支款的康熙珐琅彩残壶,壶的造型、纹饰均符合康熙中晚期宫廷紫砂的特征,“乙酉”年为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此壶的制作年代应早于台北带有康熙御制款的紫砂胎珐琅彩茶具。宫廷紫砂除茗壶茶具以外还有外界绝少见到的文房用品,宫廷紫砂砚品的制作据档案记载始于康熙,但没有见到时代特征明显的实物。

                 宜兴窑紫砂圆壶

3. 清雍正宫廷紫砂
雍正皇帝的艺术品位极高且喜好茗饮,他特别欣赏宜兴紫砂壶造型的美妙和其泥质的天然肌理之美,崇尚紫砂固有的古雅质感且讲究材料的配制。这一时期的宫中紫砂器即使有花纹也是本色泥绘,画面隐约凸起,有如绢画般柔滑爽利。故宫藏品中有许多紫砂壶、茶叶罐、水盂等器物,既不像康熙朝紫砂器那样厚重端庄,又有别于乾隆朝紫砂器的繁缛富丽,体现了雍正朝器物优美灵秀的时代风尚。这些器物上虽然没有雍正朝的官窑款识,但为雍正朝的作品是不争的事实。此外,雍正时期宜兴已经开始专门向造办处砚作提供素坯砚,经造办处描金彩绘加工后作为皇帝本人使用的朱批御用砚。
虽然雍正朝仅存13年,但从造办处档案中能够看到不少关于宜兴紫砂陶的记载。从档案中可知,雍正皇帝对所进宜兴壶有着很具体的评价与要求且多次命景德镇官窑照宜兴壶式样烧瓷器。据《清宫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雍正四年“珐琅作”记载:“四年十月二十日,郎中海望持出宜兴壶大小六把,奉旨:‘此壶款式甚好,照此壶款式打造银壶几把,珐琅壶几把,其柿形壶有靶子做的圆些,咀子放长,钦此。’” 《清宫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雍正七年“记事录”记载:“雍正七年闰七月三十日郎中海望持出素宜兴壶一件,奉旨此壶靶子大些,嘴子亦小,着木样改准,交年希窑烧造。钦此。八月初七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闰七月三十日郎中海望持出菊花瓣式宜兴壶一件,奉旨做木样交年希尧,照此款式做均窑,将霁红、霁青釉色烧造。钦此。”年希尧是雍正朝景德镇官窑的总管。雍正元年、四年、六年、七年、十年、十一年造办处档案中提到宜兴紫砂之处就有11次之多,表明雍正皇帝对宜兴紫砂的欣赏以及有足够数量的宜兴紫砂进入雍正宫廷。

4.清乾隆宫廷紫砂
乾隆朝宫廷对紫砂器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乾隆帝的嗜茶习惯更增添了他对紫砂器的喜好,零星的进呈已满足不了实际的需要,因此宫廷开始向宜兴定烧茶具,同时烧制文房用具、花盆、鱼缸等。宫廷造办处负责设计呈览皇上的紫砂茗壶图样,经批准后到宜兴依样定制(或诏高手进宫制作),专门制作供皇上饮茶的御用茶壶和茶叶罐等。同时,宜兴窑也不断地进献贡品。这一时期在紫砂器上已能熟练地运用堆绘、描金、上漆、彩画、刻、剔等工艺,集诗、书、画、印为一体,色彩艳丽,制作精良,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这些宫中使用的宜兴茶具都是成套或成对地烧制,当中一些是先在宜兴烧内胎,然后进呈宫廷由造办处进行再加工,如上漆、描金、彩画、书款等。其中,紫砂胎黑漆描金壶尤为突出,造办处漆作在技术上已经完全解决了彩漆与砂胎的粘和问题,漆皮与胎体结合紧密,融为一体,经数百年光阴依旧金碧辉煌。此外,紫砂胎粉彩描金器物,如紫砂绿地描金瓜棱壶则呈现出比官窑粉彩瓷器更加强烈的装饰效果,存放于养心殿内,是乾隆皇帝最喜爱的御用品之一。
乾隆朝紫砂器物上官窑类型的款识很多,概括起来有三种:第一种,御题诗句尾钤方、圆二枚印章,分别为“乾”、“隆”二字篆书款;第二种,壶底中部单方框内有“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款;第三种,壶底中部单方框内有“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款识的布局和字体完全是当时官窑瓷器的篆书写法,显示出正统的宫廷紫砂的独特面貌。除茶具外,乾隆时期还制作了一批三分紫砂七分澄泥的御题诗仿古套砚、一大批珍贵的文房清供以及花盆、鱼缸、瓶、碗、盘、碟等日常生活用品。


收藏于故宫的宜兴窑紫砂绿地描金瓜棱壶,清乾隆,高11.2cm,口径8cm,足径8cm
  壶瓜棱形,曲柄,短弯流,瓜形盖,宝珠钮,圈足。紫砂内胎,盖及腹部绘绿地描金粉彩莲花、蝙蝠、杂宝纹,通体以金彩为主,其间点缀红、黄、蓝等色,设色艳丽,富丽堂皇。圈足内为紫砂地金彩“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此壶是先在宜兴烧内胎,进呈宫廷后由造办处再加工,工序为描金、彩画、书款。经如此过程,这件作品才算完成。
  瓷器装饰发展到乾隆时期出现奢靡绮丽的风气,宫廷紫砂器也深受影响,紫砂胎加彩极为盛行。此壶藏有一对,原存放于皇帝的寝宫养心殿内,是乾隆皇帝喜爱的御用紫砂精品。

5.清中后期宫廷紫砂
清乾隆以后,国力日衰,宜兴窑宫廷紫砂的制作大不如前,简单实用替代了精美典雅的风格, 但仍然保持着不同于民间紫砂的特殊地位。嘉庆、道光、咸丰时,壶形偏小,以扁圆、提梁、圆形刻花者居多,此时名家款壶较多地进入宫廷,以弥补皇家使用的不足。道光、咸丰年带有“行有恒堂”款的紫砂茗壶都是由朝廷统一设计,统一出样,派人到宜兴专门定制的。同治、光绪时期带款的器物较多地带有“客斋”款,喜作各种秀巧的形制,变换各种不同的泥色。“客斋”是金石家吴大澂的号,他与当时的制壶名手俞国良、黄玉麟合作,选出精品进呈宫廷。光绪朝年款的器物未见,但宣统年款的茗壶不少,这是酷爱紫砂艺术的端方于宣统年出任大臣之时亲自指导设计的,底款均为单长方框内竖排篆书款“宣统元年正月元日”,盖内均钤两方椭圆形篆书印章,气孔左边为“匋斋”,气孔右边为“宝华庵制”。“匋斋”是端方的字,“宝华庵”是他的堂号。这批小型茶壶质光色美,光素无纹,突出砂质泥色的天然肌理,此为清末制作的最后一批带有帝王年号款的紫砂茗壶。

纵观300多年宫廷紫砂器的使用,保存下来的部分器物值得特别关注,它们的独特风格和品质之高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紫砂堆绘笔筒
清宫旧藏中的一些雍正和乾隆朝制作的笔筒引人注目。这些笔筒的素胎多为黄色砂泥,胎体厚重,是由宫廷造办处在宜兴定制的,而后送到造办处加以装饰并加配漆座。装饰题材主要是通景山水人物,通常采用色泥堆绘技法在笔筒外壁绘制图案。堆绘要求泥浆必须研磨得与墨汁一样细润,水加多了堆不成纹理,水放少了泥浆又浓稠而拉不开笔,作者需要具有书法、绘画、贴塑等多方面高超的艺术造诣才能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绘制者用毛笔沾泥浆一点一点地堆画而成,虽然是慢功堆画,还要给人以一气呵成的视觉感受。有些绘画还在适当处使用描金工艺。作品完成后画面纹饰微微凸起,有立体感,同时又具有文人画的特征。这种费工费时的装饰技法是宫廷紫砂的一大特色,除去皇室内廷外,很少能见到如此精细的色泥堆绘装饰。此技法在雍正、乾隆两朝十分流行,用其装饰的笔筒置于书房案头,颇具雅趣,令人回味。

2.乾隆御题诗茗壶
故宫博物院藏有一批乾隆御题诗紫砂壶。这些壶形制多样,泥色各异,有海棠红、朱砂紫、石榴皮、灰鼠皮等色,有的还在砂泥上施有陶衣。它们的共同之处是:壶腹一面刻隶书乾隆御题诗,所题最多的是乾隆七年(1742年)所作《雨中烹茶泛卧游书室有作》,句末多钤篆文乾隆印章款。壶腹的另一面通常以本色堆绘烹茶图、松树山石图、山水人物图等。乾隆时期御用官窑瓷器上流行以御题诗作装饰,诗句内容是乾隆围绕器物有感而发,集诗、书、画、印为一体,这种官窑流行的装饰形式被直接运用到乾隆御用紫砂上。堆绘图案采用全景式构图,人物、场景、山水被刻画得十分生动。这些茗壶是由内廷造办处出样在宜兴定制的,工艺讲究,器物的细部处理非常到位,并非普通匠人所能为之。

3.紫砂澄泥砚
故宫博物院收藏有清乾隆时期的紫砂澄泥砚,当中有的成套仿古,有的上有御题,多置于精致的紫檀木盒内。这些砚是由宜兴紫砂和澄泥混合制成,造办处档案记载:“乾隆四十四年七月……加用宜兴澄泥三成,烧造砚二方,其澄泥砚交苏州全德,将所传做之澄泥砚俱照加宜兴澄泥三成之法烧造。……钦此”(《清宫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乾隆四十四年)。由此得知,这些砚加有三成宜兴原料。澄泥中掺进宜兴紫砂极细的颗粒,不仅使砚的颜色微现深紫,凝重美观,而且会增加研墨的摩擦力,使砚膛更加“吃墨”。这种紫砂澄泥砚一部分出自宫廷造办处砚作,一部分交苏州按宫廷样式承做,它们深受乾隆皇帝的喜爱,成为乾隆的朱批御用砚。

上一篇:故宫收藏的马形古董文物

下一篇:翡翠玉器雕件寓意有哪些

更多关于 宜兴紫砂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