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王赵佗陵墓一直是岭南最大的历史之谜,神秘的赵佗陵墓考古队员从史书中只知道赵佗死后安葬在南越国的都城———番禺。
南越国自公元前204年立国至公元前111年被汉武帝所灭,共历五帝九十三年,一共有两代南越王赵佗和第二代南越王赵眛。
秦末,中原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楚汉相争,中原动乱。当时作为“东南一尉” 的任嚣采取了隔岸观火,“自备,待诸侯变” 的政策。任嚣经过深思远虑,推出一套划地自守、割据南越的构想。可惜任嚣还未能将构想付诸行动就病重垂危,于是把龙川令赵佗密召至番禺城共商岭南大计。任嚣死后,赵佗接任南海尉,立即绝新道聚兵自守,派兵封锁了几个秦关,断绝岭南岭北的交通,首先牢牢控制了南海郡,静观中原之变,并阻止了战火向岭南蔓延。
赵佗审时度势,充分利用了岭南的险要地理环境和当时的有利时机。秦亡,赵佗更放开手脚,出兵击桂林、象郡,将整个岭南归其统治之下。当时群雄逐鹿中原,无人过问岭南边陲之事,赵佗便进一步自立为南越武王。
汉朝建立后,刘邦曾派陆贾出使南越,封赵佗为南越王。但吕后掌权后,实行“别异蛮夷” 的政策,遏制南越的发展。南越欲讲和而不得,赵佗于是发兵攻打邻近的汉属长沙国,并自尊为“南越武帝”,与汉朝政府抗衡。吕后死后,文帝再派陆贾出使岭南,与南越再度交好。
赵佗立国后,立即开始治理这个王国,他在南越实行绝道闭关自治的办法,避开了中原的战火和动乱,在境内实行了有利于岭南发展的“和集百越” 的民族政策,一方面他仿效秦制,在岭南建立一个中央集权、郡县分治的封建王国,但又不仿效秦王朝那样滥施暴政,而是有效地保护中原移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引进中原的先进技术,促进岭南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提倡汉越杂处,尊重越人的风俗,任用越人的首领为国中重臣。南越王赵佗的治理颇有成效,使原来比较落后的南越逐渐强大起来。这位广东历史上第一位南天王曾得意洋洋地说: “老夫身定百邑之地,东西南北数千里,带甲百万有余。” 虽然是夸大海口,但亦反映出南越王国当时确实具有一定的实力。赵佗成了古代岭南历史上叱咤风云的第一人,其在位六十七年,将南越王国带至鼎盛,接下来的几位王皆不如赵佗,导致南越王国日趋衰弱,最终在汉武帝派五路大军夹攻之下灭亡,番禺城也被汉兵纵火焚毁。
赵佗死于汉建元四年(前137年)。岭南地区濒临南海,都城番禺又是海内外土特产的集产地,珍宝充积。赵佗在世,搜刮了许多奇珍异宝供自己享用,死后又带入陵墓。虽然南越王生前独霸岭南,拥有无限的权力,但是南越国毕竟是一个地方割据政权,国内的土地面积及人口和汉朝的一个大郡差不多。刘邦建立汉朝后,由于政权甫定,国库空虚,国力有限,北疆又匈奴为患,因此,鞭长莫及,暂时无力南征,只能违心地承认南越这个小朝廷。但是,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南越国始终是汉朝统一岭南的心腹大患。阅历丰富的赵佗早就看到了这一点,汉越共处只是互相利用,总有一天会兵刃相见。而且,形势发展是大汉王朝日益强盛,而南越王国则日益衰弱。所以,赵佗去世后,不可能将自己的陵墓造得非常宏伟巨大,目标显著。南越王深恐将来陵墓会被人盗掘甚至抛尸荒野。于是绞尽脑汁将自己的后事安排得非常缜密,坟墓藏得十分神秘。据史载,其出殡时, “多为疑眆”,灵车分别从番禺城四门出,当时就没有人知道真正装有赵佗遗体的棺材葬在什么地方。
三国时期,广州属吴国的范围。吴王孙权听古老传闻说三百年前南越王赵佗在陵墓中埋葬有许多珍宝,竟然不顾当时曹魏集团虎视眈眈想吞掉东吴的险峻形势,派出将军吕瑜带上几千兵卒,千里迢迢来到广州挖南越王墓。他们秉承孙权旨意,大张旗鼓地到岭南掠夺珍宝,无恶不作,并挖地三尺,几乎把广州附近的大小冈岭都刨去一块地皮,结果只挖到了第三代南越王赵婴齐的陵墓,获不少珍宝。据说,当时有一些士兵,因不服岭南水土患疟疾而死亡,但当地越人却传说,士兵们是中了南越王地下幽灵的邪术,冥冥的幽灵使盗墓者不得安生。也许正是如此,随葬更丰富、墓葬规模更大的第一代和第二代南越王陵,也就免遭浩劫了。
星移斗转,随着岁月的流逝,神秘的南越王的宝藏,愈来愈吸引人。因此,历代都有不少人在做着寻找南越王珍宝的美梦。他们步孙权的后尘,根据一些蛛丝马迹,踏遍了南自鸡笼岗、北至天井岗及广州方圆百里的大小岗岭,企图找到赵佗陵墓中的这笔令人眼红的财产,一些传说较多的山冈成了盗贼们相继盗掘的重点。结果只是水中捞月,反而留下不少轶闻,给南越王墓增添了许多神秘的色彩,成为广州一个引人入胜、扑朔迷离的历史之谜。
1983年6月,考古工作者在广州城北象岗发现一座南越国时期大型石室墓。此墓凿山为陵,深藏于象岗腹心二十米处。令人惊喜的是,墓主竟是赵佗之孙———南越文王赵眛。墓中出土了“文帝行玺”龙纽金印等一千余件(套)珍贵文物,被誉为近年来中国五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第二代南越王赵墓的发现,极大地振奋了岭南学术界,也重燃了广州考古队找寻第一代南越王赵佗墓的希望之火。千百年来,神秘的赵佗陵墓一直是岭南最大的历史之谜,考古队员从史书中只知道赵佗死后安葬在南越国的都城———番禺,但其具体地点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过去,广州考古队根据汉代王陵距离都城长安100余公里的线索,把寻找赵佗陵墓的眼光放在离广州几十公里的远郊山冈。而就在考古队的眼皮底下,在离汉代古番禺城仅1公里的象岗,发现第二代南越王墓。按汉代陵寝制度和南越合族而居、聚族而葬的风俗,考古人员因此推测,赵佗陵
墓亦在广州城的附近,而最大的可能就是在越秀山下。
然而,这仅仅是一个推测。迄今为止,这位在岭南古代史上叱咤风云的南天王———赵佗,仍独享着无数的珍宝,在极其神秘的陵墓中安寝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