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嘴子汉墓群为西汉晚期至东汉的墓葬。发现于甘肃省武威县城郊磨嘴子、旱滩坡等地。20世纪50年代以来。甘肃省博物馆等单位多次进行清理、发掘。据墓中出土的铭旌可知,今武威即汉代武威郡首邑姑臧县故地。
磨嘴子汉墓群在甘肃省武威市城西南15公里处的祁连山麓、杂木河两岸。这里地势起伏,形成丘陵地带。西依西山顶,东接沃野,其间阡陌纵横,有杂木河流过。这里很早以前就是便于人类居住、从事生产生活的好地方,因此不仅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而且有着极其丰富的汉代墓葬。同时,磨嘴子也以出土大批汉简、木雕、丝、麻、草编织物等重要珍贵历史文物而闻名于世。
在磨嘴子墓地发掘的72座墓,时代从西汉末年到东汉中期,个别的墓属东汉晚期。大多数是带斜坡墓道的单室土洞墓,夫妻合葬;只一座东汉晚期墓是双室土洞墓。葬具多为柏木素棺,有的棺盖上放置铭旌、简册和鸠杖。随葬品除各地习见的樽、杯、盘、壶、罐、几、安及仓、井、灶等模型外,普遍有木制的俑、家畜、家禽、房屋、车辆和耕犁的模型。木制家畜偶像仅见马、牛、羊,没有中原地区常见的猪,表现出明显的地方特点。48号墓出土的漆樽,绘有车马出行和乐舞彩色图像,堪称西汉晚期的漆工精品。62号墓出土的两件绥和元年(公元前 8)“考工”款识的纪年铭鎏金铜漆耳杯,是少府考工作坊的制品,为中国仅有的发现,对研究汉代漆工和工官制度有重要价值。这两座墓还出土了一批西汉晚期丝织品,22号墓出土的针箧,是东汉时期织锦、刺绣的珍品。
旱滩坡墓地的时代、墓葬形制和随葬品与磨嘴子十分相似。在一座东汉晚期墓中出土的麻纸,是一种质量优良的单面涂布加工纸,纸质细薄,其上文字墨迹清晰可辨,说明当时的纸张已可取代简帛而成为书写材料。
武威汉墓发掘的重大收获之一,是简本《仪礼》和医药简牍的发现。磨嘴子 6号墓出土的西汉晚期抄写的《仪礼》木简469简,对于研究汉代经学和《仪礼》的版本、校勘,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材料。旱滩坡一座东汉早期墓中出土的医药木简92简,是继马王堆帛书之后又一批研究汉代医学的重要史料(见武威汉简)。
此外,在武威滕家庄、管家坡、丘家小庄、雷台等地,还发掘过一批东汉中、晚期的砖室墓,均有斜坡墓道,多用砂石堆成坟丘,一般合葬3人,有的多至8人,其中以雷台汉墓最为著名。
雷台汉墓是1969年10月在雷台下发现的一处东汉晚期的大型砖石墓葬,因出土了文物珍宝,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而著名。雷台是古代祭祀雷神的地方,因在一高约十米的土台上建有明朝中期建造的雷祖观而得名。据出土马俑胸前铭文记载,雷台汉墓系“守张掖长张君”之墓,约在公元186-219年之间。墓道长19.34米,墓室分前、中、后三室及配以左右耳室三处,出土有金、银、铜、铁、玉、骨、石、陶器等文物231件,铜车马仪仗俑99匹。其中以铜奔马艺术价值最高。铜奔马又称马超龙雀,呈发绿古铜色,马高34.5厘米,长45厘米,重17.5公斤,马呈飞奔状,三足腾空,昂首扬尾,右后足下踏一展翅奋飞回首惊视的“风神鸟”龙雀,改变了传统天马的造型手法,又符合力学平衡原理,蕴含丰富的天马文化内涵,铸造技巧精湛,堪称青铜艺术极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