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地区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和发迹之地,也是他子子孙孙的世袭封地。西汉400多年间,这里有楚、沛、彭城、下邳四个封国,仅徐州一地,先后有13个楚王、5个彭城王受封于此。这些国王、嫔妃、王子、王孙生前死后留下的遗迹,不仅展现了他们的富有和奢侈,而且也再现了2000多年前徐州的生产水平,形成了徐州以丰富的汉代文化为特色的历史文化。在诸多的汉代文化遗迹中,汉墓群、汉俑、汉画像石最为突出,堪称徐州汉代文物“三绝”。
汉墓群当为首绝。徐州地势低洼,周围多山,据文物普查表明,在群山的石崖中,隐藏着许多大型汉墓,其中不少是王侯陵墓,加之沛国、下邳国的王侯陵墓,形成国内罕见的汉墓群。50年代开始有计划的发掘,现已发掘的有楚王山楚元王刘高陵墓、龟山第六代楚襄王刘注陵墓、北洞山某代楚王陵墓,还有东洞山、南洞山、狮子山、卧牛山、拉犁山、土山、茅村等汉墓,以及雎宁县的九女墩、刘楼等汉墓。从已发掘的情况来看,墓葬建筑各具特色,规模宏大,结构精巧,其墓室数量之多,葬俗之奇特,为国内所仅有。从一座座地下宫殿里,出土了许多珍贵的殉葬品。从龟山汉墓中,发现了龟纽银印(刘注二字)一枚,为稀世珍品;从东洞山汉墓中出土的鎏金铜盆重达10公斤,并有铭文“赵姬沐盘”四字,在汉代文物中实属罕见;在土山汉墓中出土的有鎏金兽形砚、鸟兽饰、铜年灯、雁足灯、银缕玉衣等近百件珍贵文物,其中银缕玉衣用银丝将6000多块玉片穿缀而成,最为珍贵。
1984年在市东郊狮子山西南发现的汉兵马俑,是徐州文物又一绝。徐州兵马俑的发现,是继临潼秦始皇兵马俑、咸阳汉墓兵马俑发掘后的第三批重大发掘,并列为国之三宝。现已探明,这里有5个兵马俑坑,目前只发掘了1、2号坑,清理出各种陶俑2500多件。这支在地下沉睡了2000多年的“大军”,排列整齐,严谨有序,颇为壮观。兵俑分立俑,每队10个,坐跪俑,每队5个。最大的是立于战车上的军官俑,高54厘米;最矮的为盔甲坐跪俑,仅25厘米高。马俑呈腾身奋蹄向前奔驰状,显得肥硕高大。兵俑有头戴盔、身披甲、脚穿长筒靴的,还有发辫俑、发髻俑、身背箭筒的弓箭手俑,全部面目威严猛悍,步骑方阵肃穆。狮子山兵马俑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种类之全,反映了墓主人生前是执掌军政大权的要人——某代楚王。徐州兵马俑的发掘,比秦始皇兵马俑、咸阳汉墓兵马俑的发掘,有着不同的意义和特殊的价值,它与战国时的楚俑、西安的秦俑、湖南的木俑有着明显的继承关系,与北洞山汉墓出土的彩绘俑如出一辙,为研究汉代的军事史、经济史、服饰史、雕塑史,以及研究秦汉兵马俑的演变,都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汉画像石是汉代雕刻在墓室,祠堂、神阙上的石刻画。徐州的汉画像石与南京的六朝石刻、苏州的古代园林建筑被列为“江苏三宝”。30年代,徐州的汉画像石拓本就流传到法国、日本等国,引起广泛重视。1952年起,徐州的考古工作者着手搜集汉画像石400余块,成为全国汉画像石四大分布地区之一。同河南,四川、陕西的汉画像石相比,徐州的汉画像石在雕刻技法上更富有特色,在表现内容形式上更加丰富多彩。徐州汉画像石主要采用线刻和浮雕两种手法,刀技粗旷豪放有力,内容极为丰富,几乎是汉代社会的缩影,从幻想到人间、从天上到地下,从历史到现实,各种物像,各种生活场景,都被刻画下来了。如上层贵族的求仙祭祀、宴饮享乐、狩猎仪仗、车马文行,起居习俗,下层社会的农耕收割、春米宰杀、纺线织布、杂技走索、舞乐百戏、斗兽摔跤等,各种动物形象,各种器皿乐器,各种图腾和神话故事,应有尽有;还有辽阔的田野,壮丽的山川,巍峨的宫殿,富饶的物产,奢侈的服饰,奇鸟异兽,各类人物的气派,等等。徐州汉画像石题材之广泛、内容之丰富、表现风格之独特,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风俗习惯,历史学家翦伯赞称它为“绣像的史书”,是研究汉代社会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