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墓位于岳阳市平江县,我国现有杜甫墓8座,分布于湖南平江、耒阳,湖北襄阳,河南偃师、巩县,陕西华阴、鹿阝 县和四川成都。何处是杜甫的真墓,学术界至今虽有争议,但平江杜甫属真墓,则有确凿史迹可考。
杜甫墓位于平江县大桥乡小田村,距唐代曾设平江县治的中县坪3公里,去今县城15公里。墓在风景秀丽的天井湖山岗上,冢高3米,呈圆形,以红石结顶,外护石围,墓前有清代重修时竖的青石墓碑:“唐左拾遗工部员外郎杜文贞公之墓”,“光绪九年癸未冬十月吉日”,“署平江事武陵县知县李宗莲题。”墓侧有杜子祠。
唐代元稹的《杜君墓系铭》就有“竟以寓卒,旅殡岳阳”。宋人徐屯田《过杜工部坟》诗有“水与汨罗接,天心深有存,远移工部死,来伴大夫魂”之句。明隆庆《岳州府志·侨寓传》:杜甫“卒于潭岳之间,旅殡岳阳”。唐“至德二年授甫拾遗诰、绍兴三十二年授甫裔孙杜邦杰承节郎敕二文,见存县志”。《平江县志》亦有关于杜甫葬于小田及其墓制的记载。更为难得的是两件诰敕原件曾几度呈献县府官员观览,形制与内容皆录入县志中。明嘉靖年间湖广参政陈恺等人还写有《跋杜氏诰敕》,曰:“嘉靖壬寅春,予驻节岳之平江,阅县志,载有子美为左拾遗敕,其裔孙杜邦杰为承节郎敕,云尚在县市民杜富家。亟命求其家得之。”他在对所见原件描述后说:“若非诚子美之裔,则此敕何自而得哉!”“闻杜氏且有谱,未暇取阅。”《杜氏族谱》记叙更为详尽,自杜甫祖辈及其子孙迄至如今,脉络分明。各谱均将二诰敕仿刻其上,视为家珍。特别是宋末从平江迁往福建一支保存的明代天启三年(1623)《福建汀州杜氏家谱旧序》,对杜氏旅居平江的原因说得十分清楚:“子美公由左拾遗授职员外郎,晚游湖南,卒于潭岳之间,旅殡岳阳。所生二子:长宗文公早逝,次宗武公病难归葬,嘱其子嗣业公归葬偃师。又因干戈扰攘,未果,爰葬平江。卜居是邑,以祭守其墓。”这些翔实的史料足证此墓之真。
其次,从考古学看。县志、族谱描述其墓“癸山丁向,花砖结顶,其下砖砌圆门三,皆砖所封塞。”“其内如堂,下有半月池、小方池,池外有瓦筒便于出水”等。据此,专家即认定“具有中唐砖室墓特征。”1966年墓遭破坏,1982年照原样恢复。当时考古工作者对原墓进行了考察:封土堆东间角被挖开,发现内有券拱长方形双层墙墓室,一室两耳,三间组成一体,用楔形砖起券,与志谱所述相同。墓室长2.6米,宽1.3米。墓壁用长0.22米、宽0.14米、厚0.035米的青砖砌成,砖素面无纹饰,砌法为平面,墓室后壁有两个小龛。考古工作者将此墓与长沙等地发掘的唐墓进行比较,确属同一时代。墓中曾出土石灯、霉烂古书一推和糯米泥敷柳藤球三个,球内装的绦布条上有墨迹,似为诗稿。值得一提的是,今存于杜子祠的两个刻有莲花纹覆盆式麻石柱础,亦为唐代形制。墙砖多有“杜文贞公祠”款识。可谓地下地上遗迹斑斑可考。
其三是杜甫自己的记叙。《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是世所公认的杜甫绝笔诗。此诗作于大历五年(770年)冬,说明他夏天并未死于耒阳。其起句“轩辕休制律,虞舜罢弹琴”,是由汨罗江畔,相传黄帝曾铸过鼎的神鼎山上的轩辕台,虞舜二妃所遗二妃墓、黄陵庙所兴起。而“舟泊常依震,湖平早见参”,说他已沿洞庭湖返棹北归,向岳州行进。但因“羁旅病年侵”,病势沉重,只得“转蓬忧悄悄,行药病涔涔”,转蓬逆汨罗江而上,去寻找设草堂于昌江的好友裴隐和曾同朝为官隐居昌江的故旧,求医治病。然而“源花费独寻”,费了一番周折才漂泊到这个世外桃源。这时他穷得“乌几(小餐桌)重重缚,鹑衣寸寸针”,病到了“葛洪尸定解,许靖力难任”的境地,不久便离开了人世。
杜甫的晚年是不幸的,而平江小田天井湖却是有幸的,她终于有幸成了这位诗圣的归宿地。
考古探寻杜甫墓
来源: 浏览 1736 次
更多关于 考古探寻杜甫墓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