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古董 > 收藏动态 > 故宫文物南迁历程

故宫文物南迁历程

来源:  浏览 3451

故宫文物南迁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故宫文物最大规模的转移,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很多古董级文物就是这次南迁中文物的精品。
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军开始入侵热河,窥伺华北,就在山海关陷落的第六天,故宫博物院召开的理事会,决定将故宫文物南迁,以策安全。自此,从1933年2月到1949年元月,故宫博物院文物先后经过南迁、西上、东归、北运、迁台,历时十余年的长征,其时间之长、数量之大、艰辛之巨,在世界文物史上堪称之最。
故宫文物南迁背景

  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国宝便已牵动众人心。那段日子,笼罩故宫的是不息的争吵。国难当头,国宝将如何保全,“南迁”被当做一个方案提出,旋即引起轩然大波。   

  国宝迁移牵扯各方人士的切身利益,国民党元老张继主张迁往西安;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则希望国宝迁至上海。北平各阶层及至普通市民,大多反对“南迁”,他们召开集会,上街游行,“誓与国宝共存亡”。

  最终,行政代理院长宋子文下令国宝迁至上海,并代表政府表示“北平安静,原物仍运还”。然而,国宝的起运时间仍是一拖再拖。

故宫文物踏上征程

  1933年2月4日深夜,吴瀛和很多故宫人一样留在紫禁城中,守候着数千箱国宝,等候离京的命令。5日凌晨,故宫午门口荷枪实弹、戒备森严,2000余箱故宫国宝在这一天秘密离京……

  离家的时候,妻子问,“去哪儿呀?”他摇摇头说不知道。不仅仅是身为院长秘书的他不知道,在当时没有一个故宫人能说清自己和国宝的最终去向和命运。

  2月4日夜的情景在故宫人那志良的《故宫四十年》中,多有记载,故宫的许多鬼故事在那一夜被重温。对吴瀛、那志良来说,身处阴森的大殿讨论宫中流传已久的鬼故事的真真假假成为毕生的记忆。他们及许多故宫同仁在那夜之后再没有回到宫中,身后已经装箱的国宝有许多也再没有回来。

  凌晨,国民政府的命令终于到了,故宫午门口,荷枪实弹、戒备森严。事实上,“从紫禁城到车站沿途,日落时分就开始戒严。”那志良回忆说:“他们吩咐我们,要等到天黑才启运。由几十辆板车轮流运往车站,由军队护送,沿途军警林立,板车在熟悉的街道上行驶,街上空无一人,除了车子急驰的辘辘声之外,听不到一点别的声音,使人有一种奇怪的感觉。”

  伴随着凌晨令人窒息的寂静,伴随这样“奇怪的感觉”。历时16年,历经南迁、西上、东归、北运、迁台,被称为世界文物史上“传奇之行”的“故宫文物大迁移”拉开序幕……

故宫文物西上南下到上海 展转等候让人焦   
前门火车站内,押运官吴瀛逐一巡视装载文物的18节车厢,那里全部是故宫的珍贵文献、书画还有档案珍本,每件东西都价值连城,何况还有贵为无价之宝的全套《四库全书》。所以,车窗外有张学良的马队在等候,列车开启,马队将随车驰聚,警戒护卫。身负第一批文物的押运重任的押运官吴瀛以及相关押运人员、监视员、宪兵100名和故宫警卫,另乘三节客车随行。
  
   文物的行进完全是秘密的,沿途有各地方军队保护。车顶四周架机关枪,车厢内遍布持枪宪警,车内人员和衣而卧。除特别快车外,其余列车都要让道给文物列车先行。重要关口,车内熄灯。

   为避开天津,以防遭遇日军袭击,转移路线为:平汉线转陇海路再转津浦线,绕道南下。列车到达浦口站的时候,大家才发现2000余箱国宝根本没有符合条件的合适存放地点,国宝只能留在火车上!所有押运人员都知道火车上的条件不可以长时间存放文物,何况是加倍娇贵的古籍善本、书画文献!

   吴瀛的情绪简直低落到了冰点,他深知有太多的人在争夺文物迁移、存储的权利,为的是从中渔利。真正关心国宝的人无力去争夺,他们只能呆在火车上,等、等、等!等一切的协商、争夺尘埃落定。

   没想到这一等就是20多天,常有当地人对这列久久停靠的火车小声谈论,后来就成了放肆的讥笑,有一句话是“抬着棺材找坟地”,吴瀛听了很多次了,每次只能无奈地摇头。

故宫文物初到上海才容身 纷争又起到南京
国宝终于被获准存放于上海天主堂街仁济医院及四川路业广公司内时,吴瀛已经说不清他的感觉是喜是忧了,国宝终于有了存放地按理是该高兴的,可是那里隶属法租界,实在有辱国宝尊严。

  国宝有了安身之所,北京故宫博物院驻沪办事处随之成立。此后3月21日、4月5日、4月27日、5月22日共4批文物,先后运抵上海,总共5批合计19557箱。接下来要做的是把国宝重新编号、入册:古物馆文物编号“沪”,图书馆文物编号“上”,文献馆文物编号“寓”,秘书处文物编号“公”。“沪上寓公”的统称实在不好听,但不管怎样,国宝有了暂时的安宁。

  然而,人与人之间的争斗却开始了。数月前,国民党元老张继与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为国宝去向而引发的分歧,如今已演化为激烈的矛盾,矛盾并非仅仅是二人之间的。张继的后台是汪精卫,易培基的后台是吴稚晖、李石曾等国民党正宗。两边都搬出后台来压阵,二人之争几乎成为两派之争。

  1934年,张继夫妇串通最高法院指控易培基私占故宫宝物,同时以妨害秘密罪控告吴瀛,院长易培基被迫引咎辞职。同年1月24日,新院长马衡正式开始主持上海方面工作。不久,吴瀛被迫离开了工作10年的故宫博物院,携全家黯然南下武昌。

  3年后,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成立,“沪上寓公”迁往南京,有了暂时的“家”。然而,有了安身之所的国宝,舒适并未享受太久。不足一年时间,因“七七”事变爆发,南京告急,南迁国宝此后再分南、中、北三路向大后方迁移,开始了它们更加颠沛流离的生活。

故宫文物重庆渡口颠沛流离 劫后余生欲还北平
各路迁徙中,当时的陪都重庆一站最具传奇性。
  
  说起那段历史,从事文物研究30多年的市博物馆文管处主任胡昌健仍然感慨不已。胡昌健介绍,1938年5月22日,历时5个多月迁徙的文物由汉口秘密进入重庆,运抵重庆文物9000余箱,多为字画。仓库要找隐蔽性好的、结实的,最终文物存放点有三处。第一处是川康洋行二楼仓库,即今天的渝中区打铜街邮局大楼,这在当时是很好的建筑。第二处在南岸狮子山的安达森洋行仓库,当时共租用了4个仓库,存放了近4000箱文物。安达森是瑞典人,他的仓库高大结实。第三处是吉时洋行仓库,位于南岸王家沱。

  今年91岁的老人孙文普,当年就住在川康洋行对面。老人回忆,当时就看见许多押运员悄悄地、小心翼翼地将一箱箱东西从码头往川康洋行搬,后来向其中一个熟人打听,才知道里面装的都是价值连城的国宝,摔坏了就是赔上命也赔不起。老人断断续续地回忆说,当第一批700多箱文物运抵临江门码头时,码头搬运工人将文物箱子先搬到临时租用的江边一栋简易的木结构“合记”仓库二楼,因箱子多、重量大,只听“轰”的一声,楼板被压垮了,有两个箱子被砸坏。当时,押运员吓得汗都出来了,急忙开箱检查,里面装的是两件明代白瓷爵,其中一只白瓷爵被折断一只腿,另一件完好。

 故宫文物箱子  

1939年4月,日机开始断断续续轰炸重庆。必须尽快将国宝撤离重庆。今年80岁的老人张建民是安达森洋行公私合营后的第一批员工。张建民老人称,他听安达森洋行当年的工人回忆,每当日机来轰炸时,安达森就叫工人把瑞典国旗在门口的旗杆上升起来,以求安全,其实,日军未必看得见这面小小的国旗。但是,侥幸的是,藏于安达森洋行的这批文物毫发无损。   1947年,漂泊多年命运坎坷的故宫国宝汇集于重庆向家坡,最后等待装车回南京。据当地的老人回忆,国宝中有个秦国时期的“石鼓”被车运出后,在江津广兴乡时,司机不小心将车撞上了一棵树,车一下子就翻了,所幸的是“石鼓”包装扎实,未被损坏。车离开黔江后,又为避让另一辆车而再次翻倒,车摔坏了,“石鼓”却仍完好。

  国宝离京时,故宫人曾为如何包扎装箱而大伤脑筋,最终还是琉璃厂的老古玩商传授了瓷器、玉器、青铜器等易碎文物包、捆、填的包装方法。每件国宝均以数层纸张包裹,外面再用草绳层层缠紧,依次装箱后,在空隙间塞满棉花,方钉箱盖,贴封条。故宫人特意买来许多普通瓷器反复作实验,确定无一损坏,才开始用这样的程序装箱。整个南迁历时10余年,数十万件国宝历经波折,但受损者极少。

  从重庆回南京,全程3000多公里,这批文物经公路、水路共走了56天,终于安全抵达南京。抗战胜利后,经国民政府统计,日军侵华期间,中国文物损失惨重,惟故宫文物损失甚微,这场堪称旷世传奇的文物南迁中,故宫人及文物所经各地的人们都为保全国宝,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当为史册铭记。   颠沛流离,分散于安顺、峨眉、乐山的故宫国宝于1946年先后被集中到重庆,后全数运回南京,准备回归北平。
北望故乡不能归 唯有渡海到台湾

  然而,内战爆发了……

  国民政府开始执行国宝赴台计划,地下党人发动故宫人保护文物,院长马衡消极执行政府命令,但一切都未能阻止一个结果——装满国宝的三艘货轮,在人们的视线里渐行渐远……

  1948年12月第一批文物(古物259箱、图书18箱、文献7箱)由“中鼎号”、“海沪号”、“昆仑号”三艘船舰,载运驶离南京,抵达台湾基隆之后,再改装火车,运至杨梅暂存。次年1月,第二批文物(古物490箱、图书1,180箱)由招商局海沪轮运抵基隆,2月第三批文物(古物640箱、图书132箱、文献197箱)乘“昆仑号”到达基隆。故宫运台文物共2,972箱,多为精品,另外还有中央博物馆筹备处运台文物852箱。
三批文物运台后,除国民政府外交部文件存于台北,中研院文物暂存杨梅,其他文物皆转到台中糖厂仓库储放,并重新编箱编定《存台文物清册》。这样,当时的中央博物院与北平故宫博物院运抵台湾文物,构成了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的主要部分。1949年8月成立临时机构“台北博物图书院馆联合管理处”,将三批文物迁往台中县雾峰乡吉峰村(北沟)新建库房。后来很快发现,北沟库房条件不佳,空间狭小,抵台文物不得已又进行了新的迁移。    简介:台湾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位于外双溪,占地20甲,启建于1962年,于1965年孙中山诞辰纪念日落成;整座建筑仿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形式,采中国宫廷式设计,外观雄伟壮丽,背负青山,是中国收藏文物艺术菁华所在。

  进入故宫广场前,即见六根石柱所组成的牌坊,坊上题有孙中山手迹“天下为公”,拾级而上,可见刻有“博爱”二字的铜鼎。

  博物院建筑分为四层,正院的平面图采梅花形,分成五个大厅。第一层分别是讲演厅、办公室、图书馆;第二层是展览室、大厅及画廊,用来展示书画,四周共有八间展览室,陈列铜器、瓷器、侯家庄基园模型及墓中出土物;第三层则陈列书画及玉器、法器、雕刻及图书、文献、碑帖及织绣等;第四层则为各种专题研究室。 故宫博物院收藏之富举世公认,典藏品数量近70万件,且由于不断接受捐赠与购藏,藏品每年都在不断增多,其中以陶瓷、书画、青铜器最为完整,此外,尚有玉器、漆器、多宝格珐琅器、文具、雕刻、织绣、缮本图书及满蒙档案文献,品类众多又精致;万以三楼的翠玉白菜、肉形石和二楼的瓷器最受游客瞩目。 面对琳琅满目的展出内容,选定一个主题慢慢玩味远比走马看花收获更丰,若想要仔细欣赏每一个展览室,最好是分天分室,逐一参观;特别节日故宫还会特别推出一些平时难得展示的历代名画等特定题展。

  除一至三楼陈列馆之外,故宫博物院的图书文献馆、中庭点景、三希堂古典茶座等,凭添多元的参观游憩品质。图书文献馆位于右侧,面积2000多坪,除学术研究外,馆内的中国艺术资料也开放一般民众阅览。 正院右侧天井的中庭点景小园,占地40余坪,意在发挥“可以游,可以观”的艺术,让参观动线有一纾缓的空间。三希堂,位于正院四楼,提供参观者坐下来品茗谈心,小憩片刻;内部仿清乾隆皇帝的养心殿格局而设,除了展示王羲之的名迹,四支梁柱上还挂着唐朝陆羽《茶经》的放大局部照片。

 

上一篇:“西江明珠·美丽梧州”第十二届梧州宝石节

下一篇:老挝红酸枝

更多关于 故宫文物南迁历程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