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里收藏了很多猪的古董,材质有陶器的、玉器的,不过一般都是明器,多少古代贵族陪葬品,但是这些古董仍然很漂亮,是难得的艺术品。
青玉玉猪
青玉玉猪,玉色略偏绿。圆雕卧伏猪形,表面以宽深阴刻线勾勒轮廓,具有典型的“汉八刀”加工特征。
玉猪是汉代具有特征性的殓玉,常见墓葬出土,通常成对握于死者手中,通体光素无纹,刀法简洁、明快。汉代以后虽然少见,但死者手中握物的习俗一直流行。内蒙古地区发现的陈国公主墓表明,在契丹人建立的辽代,陈国公主和驸马入殓时分别手握琥珀龙、凤或莲鱼雕件。玉猪在明代墓葬中亦偶有发现。这都表明死者手中握持物品习俗的源远流长,以及在古代各民族间的普遍流行。
青玉玉猪,汉,高2.9cm,长11.2cm,宽2.3cm。
玉猪
玉猪应该是玉握,古人入葬时手中往往握有玉器,称为玉握,象征握有财富。除使用玉猪外,有些墓葬中使用的玉握为璜或其它玉器。
两件玉猪都是新疆玉,颜色不同,一件玉呈青绿色,另一件玉呈青白色。圆柱状,底面较平,两端略作切削以呈猪首及猪尾的外形,又以粗阴线界出眼、耳、四肢,雕琢简练朴实。
这类玉猪在汉代墓葬中有较多的发现,一般都置于逝者手中,为丧葬使用的玉握。在汉代及稍后时代的丧葬礼俗中,玉猪的使用较为流行,其中的一些作品四肢直立,头、臀部隆起,形象较为真实。
玉猪,汉,其一长11.2cm,高2.9cm,其一长11.7cm,高2.6cm。
陶胎黄釉卧豕
猪平卧于地,长吻前伸,双目微闭,两耳下垂,脊背上鬃毛高耸,短尾偏向右侧,似正在酣睡,形态可爱。猪身黄釉剥落严重,露出陶胎。
唐代陶俑艺术的兴盛,首先归功于强盛的大一统帝国和繁荣昌盛的文化艺术。唐代的经济发达,国家安定而富足,使得人们在众多领域都创造出辉煌的成绩,陶俑艺术也不例外。唐代陶俑的风格多种多样,题材广泛,形象各异,千姿百态。这件黄釉卧猪体态生动,四腿作卧状,背部拱起,头部微向右偏,充分把猪慵懒的体态巧妙地表现出来。猪的嘴、鼻、眼刻画简洁,整体造型概括但又不失精妙,正迎合了唐代整体大气而又不失精致的艺术风格。即便从这样一件普通的动物题材作品上,也使我们体会到了当时的时代艺术特征和风格。
陶猪,东汉,高7.5cm,长13cm。
陶猪站立状,头向前伸探,双耳下垂。四肢短粗,膘肥体壮,臀部有一短尾。作品比较写实,慵懒的神态表现得尤为突出。1951年河南省辉县百泉出土。
陶胎黄釉卧豕,唐,长13cm、宽4.7cm、高6.2cm。
深黄釉卧猪
猪卧于地上,二目如闭非闭,似正在休息。长嘴前伸,露出獠牙,双耳上竖,仿佛对四周的情况仍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性。造型生动写实,属于在陶胎上直接施釉而成的釉陶猪。
隋代的陶匠塑造了这尊生动的野猪形象,其应当属于墓葬中家畜类的陪葬明器。
明器也称“冥器”、“盟器”,是中国古代为随葬而制造的器物。它包括各种礼器、日用器皿、兵器、工具等。始见于春秋战国时代,沿袭至明清以后。其质以陶、石、木、纸最为常见。
深黄釉卧猪,隋,长13.2cm、宽4.5cm、高4.5cm。
泥塑猪
清宫中的泥塑动物玩具多数大小在10cm左右,对于孩童时期的小皇帝来说,以稚嫩的小手也可信手把玩。这些泥塑玩具可以陪伴小皇帝度过没有家人陪伴的寂寞时光。这件泥塑猪形态逼真自然,造型憨态可掬,给小皇帝枯燥的宫廷生活带去了些许的欢乐。
中国的泥塑雕塑玩具历史悠久,它是伴随着人类的陶土工艺发展起来的。泥玩具选用细腻有黏性的泥土为原料,经过多种工序完成。一些泥塑玩具采用模制,并经烧造而成。泥玩具纯手工制作,成本低廉,在用于陈设摆放的同时,特别给孩童们带来欢乐。
泥塑猪,清晚期,长7.5cm,高3.8cm。清故宫收藏。
猪虽然是中国古代最常见的动物,虽然好吃懒惰,但是中国人非常喜欢猪,认为猪比较有福气,所以先人也把猪选做十二生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