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永陵博物馆王建墓棺床南、东、西三面刻有一组完整的宫廷乐队。其中舞伎雕塑2人,乐伎22 人,演奏的乐器有20种23件,融合了胡乐(主要是龟兹乐)和清乐(汉族传统音乐)两大系统。在我国同类文物中,乐舞场面最大,乐器种类最多,气势最为恢弘,二十四乐伎雕塑表现出晚唐五代宫廷乐队的盛大规模及壮阔场景。
吹贝乐伎——撞钟吹螺闹宫廷
吹贝乐伎——撞钟吹螺闹宫廷:贝就是大海螺,是古代印度的乐器,唐时经西域诸国传入中国。海螺吹奏时能发出宽广响亮的声音,估计在乐队中主要是作为一种装饰或点缀音乐来使用。唐代以后,只有佛教育乐的佛曲或道教音乐的道调中才偶尔用到贝。因它与宗教的密切关系,所以又称法螺。
吹觱篥乐伎(大)——九孔漏声五音足
吹觱篥乐伎(大)——九孔漏声五音足:吹觱篥乐伎有两位。觱篥按管身开孔数分为大觱篥(9孔)、小觱篥(6孔)。该乐伎吹奏大觱篥,挺胸吸气,嘴衔竹管头端吹口,鼓腮运气吹奏,乐伎衣袖向上翻卷,造型生动。觱篥本为我国新疆龟兹乐系统乐器,以芦竹管制作,汉代传入中原后受汉族横笛影响,改用竹管开音孔、竹管头端吹口插芦竹片为簧制成。
吹觱篥乐伎(小)——尽将觱篥来抄谱
吹觱篥乐伎(小)——尽将觱篥来抄谱:该乐伎吹奏小觱篥,挺胸吸气,嘴衔竹管上端,腮部凸起,正在用足力气吹奏,衣袖也随之向上飘动翻卷,仪态生动。吹奏觱篥时,气流通过舌簧产生振动而发声。唐代,觱篥为宫廷十部乐及民间乐队中的重要乐器,起着校定音准的作用,因是乐队领奏管乐,被称为“头管”。在民间还常用于独奏。
吹笙乐伎——金板轻敲合凤笙
吹笙乐伎——金板轻敲合凤笙:该乐伎侧身向南,双手捧持笙斗,头微仰,口衔斗嘴、鼓腮吹奏,情态生动。笙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多簧多管乐器,商代甲骨文中已有记载。笙由笙斗、簧片、笙脚、笙苗、按音孔等组成,按形体分大匏笙、小匏笙。因笙的外形竹管参差不齐似凤鸟翅翼,故有“凤笙”、“凤翅”、“凤翼”之名。笙在唐代为主要流行乐器之一,因簧片易受潮,吹奏时需先在火上炙烤,待簧鼓,然后吹奏。笙的声音轻柔美妙,唐宋时期传入日本及东南亚、南亚地区。
吹笙乐伎——何妨笳鼓间箫篪
吹篪乐伎——何妨笳鼓间箫篪:该乐伎头部略偏向右侧,双手横执篪管,篪管前端吹孔置于唇部,篪管尾端向右下方斜握至右肩前,右手指正按篪管尾端音孔,左手指反按篪管中段音孔。篪是中国古老的传统乐器,以竹管制成,形似笛,但篪管较笛身短且更粗壮,管身前后开6个音孔,吹孔上横出一小截,名叫翘,以口含翘而吹。周代常与埙一起演奏,唐宋时期用于演奏最高雅的音乐,可演奏全十二律音,宋、明时期仅用于宫廷音乐演奏,至清代失传。
永陵二十四乐伎石刻雕塑之三
来源: 浏览 3231 次
上一篇:巴蜀石窟:中国石窟雕塑走入尾声
下一篇:永陵二十四乐伎石刻雕塑之四
更多关于 永陵二十四乐伎石刻雕塑之三 的信息
- 世界微刻大师贾宗..
- 微雕技艺是雕塑的一种,贾宗赤的微雕作品被故宫博物院..[详细...]
- 雕塑家王中谈城市..
- 王中198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现为中央美..[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