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雕塑 > 艺术新闻 > 巴蜀石窟:中国石窟雕塑走入尾声

巴蜀石窟:中国石窟雕塑走入尾声

来源:  浏览 2186

巴蜀石窟可以说中国石窟最后的辉煌,自这之后中国石窟雕塑走入尾声。四川石窟却遍地开花,安岳、大足的摩崖石刻更是晚期石窟寺最杰出的代表。
四川是中国石窟造像延续时间最长、分布最广的地区之一。川北广元、巴中地处中原入川要道金牛道与米仓道,较早开始开窟造像;西蜀成都在南北朝时已开始建寺造像,至唐宋更趋繁荣,成为中国重要的佛教文化中心,传播久远。当北方石窟造像渐渐停歇.
金牛道上,石柜阁栈道傍依着万仞峭壁,下面是滔滔的嘉陵江,自古是蜀道上最危险的路段之一。可就在栈道上方绝高处,竟重重叠叠、密如蜂窝般罗列着上千个佛教造像龛,龛内佛像数万尊。

  这就是广元城外的千佛崖石窟和摩崖造像群,一座刻在江波峭壁上的千年古寺。

  即使放眼整个中国,千佛崖的规模也名列前茅。它起自北魏,在唐代武周、开元时期达到极盛,是四川最早、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寺和摩崖造像群。唐以后虽造像渐少,但直到清代仍未断绝。到南北朝时期,我国佛教发展达到第一个高峰期。佛教寺院与造像开始在中国大地上遍地开花。
南北朝时期,受佛教与玄学思想影响,审美倾向重清瘦、尚自然,士大夫追求褒衣博带的形象和飘飘如仙的感觉。之后的北周至唐代初期,佛像雕刻开始回归写实,重现传入中土之初的健壮形象,菩萨像衣饰华丽,身上缀满繁复的珠宝璎珞,俨然高级贵族。与千佛崖隔江相望的皇泽寺第28号窟,马蹄形平面穹隆顶式大龛内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五尊立像,二力士把门,后壁浮雕人形化天龙八部像,整龛造像气势宏伟,神灵密布,堪与中原王都所在地的同期佛像媲美。此窟是隋代高僧善胄所为,当时蜀王杨秀奉命回京,临行深感前程险恶,嘱随行高僧善胄用他在蜀聚敛的大量资财于金牛道上造大佛像,祈福平安。此后,四川之摩崖龛像多与这种龛形与造像组合相似。
    唐代武周到开元时期是我国石雕艺术的鼎盛期,千佛崖与皇泽寺的佛像雕刻也因此出现了高潮。千佛崖现存唐代窟龛大都开凿于此时,不仅龛像数量众多,每一尊像都力求展现人体之美,在这千仞江波之上,佛国世界的各色形象无不表现得淋漓尽致。
金牛道以东,有一条翻越崇山峻岭的古道,奇险、少人行走,因其中一座米仓山而名“米仓道”。它北接长安(今西安),沿斜水、褒水南下或由骆谷南下至南郑(今汉中),南循米仓山达于四川巴州(今巴中市),随后有多条路前往四川经济文化中心益州(今成都)。盛唐开始,唐与吐蕃(今西藏)、南诏(今云南)作战,金牛道受到影响,从中原入川者遂改走崇山峻岭中的米仓道;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往来军队与行人也多经由此道。二帝入川,大批官员随之而来,沿路开龛造像,祈福平安。巴中成为广元之东的又一佛教造像中心。

  过云屏石前行不远,就到了南龛造像的主体部分,顶天立地的山崖上全是密密麻麻的造像龛,有编号者176个,龛龛珠光宝气,尊尊色彩艳丽,除几座技艺平平的宋代、民国造像龛外,全为唐代造像,内容丰富,造型精美,其完好程度更令人惊叹不已。南龛之外,还有300多龛中唐到晚唐时期的佛教造像分布在巴中城周的西龛、北龛、水宁寺等地,唐代末期的造像在数量上已远远超过广元。
在四川,早在乐山麻浩、彭山、绵阳等地的汉代崖墓中已出现佛像,但作为宗教偶像的佛教造像在汉地流传始于两晋十六国时期,南北朝时期达到第一个高峰。北朝佛教中心早期在平城(今山西大同,那里有云冈石窟),晚期在洛阳(那里有龙门石窟)。南朝佛教中心首推京城建康(今南京),但如今那里的佛像几乎踪迹全无,要想见到这个时期的南朝佛像,西蜀成都才是最好的去处。
清光绪年间,成都万佛寺遗址第一次掘出南朝佛像,以后又多次有佛像出土,数量之多,令人吃惊,但因记录方法简单,今已无法确认其址。
石窟雕塑
  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东传之路的咽喉河西走廊被北朝政权控制,南朝政权只好经由丝绸之路中的川西路段与西域交通,成都就是这条道的起点:向西经茂汶、松潘,进入当时的吐谷浑境(今甘、青、川交界一带)至西域,因其在黄河以南,所以被称为“丝绸之路河南道”,而西方国家经由此道入成都后顺长江出峡,可达南朝的任何地方。因此,南朝梁对成都苦心经营,使之成为西部重要的国际性大都市,规模仅次于建康和江陵。

上一篇:广元皇泽寺大佛窟雕塑

下一篇:永陵二十四乐伎石刻雕塑之三

更多关于 巴蜀石窟:中国石窟雕塑走入尾声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