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考古界的“南汪北宋”指的的具体是哪两位考古学家?民族考古界素有“北宋南汪”之称。北宋是指民族考古学家,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首席顾问,古代造像专家宋兆麟先生,南汪就是汪宁生先生。
汪宁生
1959年,汪宁生老先生大学毕业,留校任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秦汉考古”课助教。一年后 不满组织不尊重其学术旨趣安排其报考“隋唐史”研究生的行为,遂以“交白卷”方式表示无声之抗议,于是被分配到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工作。所渭祸福相依,这一变故, 反而成就了他在中国乃至世界民族考古学、人类学领域的杰出贡献。从1 9 6 0年起,老先生即参加由全国人大统一领导的云南民族调查组, 到四川t茂汶、凉山、黔西北、滇东北调查,此时他对民族调查毫无兴趣,但这段经历却为他以后的一生与民族学田野调查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
1963年,汪宁生老先生回到中央民族学院, 当时的中央民族学院汇聚了诸如潘光旦、费孝通、吴文藻、林耀华、闻宥、宋蜀华、马学良等民族研究领域的权威和著名学者, 汪宁生因无课可上,便借暇饱览国内外人类学著作, 并经常得到这些前辈学者的指点,不甘平庸、求知若渴的汪宁生吮吸着人类学养份,投身于民族考古学、文化人类学研究领域。
汪宁生老先生聪颖好学,思维敏捷, 眼光独到。一生研究涉及崖壁艺术、南诏大理国诸城址之考证、云南考古材料的综合整理(特别是对云南青铜器的考释和研究)、西南民族历史研究等领域,所著与作,始终坚持“务陈言之尽去,乃他人所未发”的原则,对顾颉刚先生的教导“搞东西总是要事先把材料搞全”、为社会“作真实之贡献”奉行不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科学态度在他一生的为人为学中得到充分体现,他在民族考古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中的独到见解, 奠定了他在学术界举足轻重的地位。
宋兆麟
宋兆麟,男,1936年出生,汉族,辽宁辽阳人,民族考古学家。195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分配入中国历史博物馆,长期从事民族考古工作,在中国民族考古界有“南汪北宋”之称。
1936年宋兆麟出生在东北辽阳一个农民的家里在宋兆麟的记忆里童年是充满乐趣的,夏天就在河里游泳,冬天和小伙伴们到山上打猎,当时正直解放战争的拉锯时期,所以直到12岁那年,宋兆麟才只念过一年小学但是农民出身的宋兆麟却并不比别的孩子笨,相反机灵之外,他还有着城里孩子少有的勤奋。等到初中二年级,宋兆麟已经由班上的最末几名升到了全年级的前三名。高考那年,他是全校唯一一个报考北京大学的学生。入学不久宋兆麟便被选为团里的支部书记。1955年宋兆麟考上了北京大学历史系的考古专业,当时北京大学是中国唯一一所设立考古专业的高等学府。
宋兆麟已经先后到鄂伦春、西双版纳、泸沽湖、大凉山作过深入的民族调查,收集民族文物上万件,随着调查他不仅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并且把每一项内容都做了分门别类的整理。另外,光是调查笔记就积累了几十本。
2002年的夏天,宋兆麟又一次来到了泸沽湖,这已经是他对女儿国的第七次造访。看到当年收集的很多民族文物正在从生活中一天天消逝,宋兆麟说自己似乎是用一生的时间看到了原本该在几千年里发生的变化。与以往的调查不同,这次到泸沽湖的主要目的,是要帮助当地政府建一所民族文物的博物馆,如何能够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本民族的独特文化,已经成为宋兆麟现在的一项主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