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艺术家 > 书法家 > 翁同龢

翁同龢

来源:样子收藏网  浏览 4940

翁同龢[hé]是清代同治和光绪两朝的书法家,先后担任同治、光绪两代帝师。是清代的状元,在任刑部右侍郎期间,处理了很多案件。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他为当时轰动全国、百余年来家喻户晓的杨乃武与小白菜这一冤案的平反昭雪。
翁同龢[hé](1830~1904),江苏常熟(今苏州常熟)人。字叔平,号松禅, 别署均斋、瓶笙、瓶庐居士、并眉居士等,别号天放闲人,晚号瓶庵居士。咸丰六年(1856)一甲一名状元。官至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参机务。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书法艺术家,为同、光书法家第一。当时的书法家对他的书法造诣之高十分敬佩。
道光十年四月二十七日(1830年5月19日),翁同龢出生在北京城内石驸马大街罗圈胡同寓所。四岁时随祖母张太夫人及母亲许氏由京师回到故乡常熟。翁同龢自幼禀性好学,通读《四书》、《五经》,并以优异成绩考入常熟县学游文书院。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应院试考中秀才;咸丰二年(1852年)应顺天乡试中举人;咸丰六年(1856年)殿试一甲一名,考中状元。
1857年被授予修撰,供职翰林院。以后被咸丰帝破格擢为乡试副考官,先后典试陕西、山西。同治四年(1865年),翁同龢奉旨在弘德殿行走,授读同治帝。 光绪元年(1875年)又奉旨在毓庆宫行走,授读光绪帝,前后达20余年。翁同龢国学水平极高,被当时的传统人士奉为一代大儒。但也因对西学始终持狐疑态度,终其一生对西方化和西方文明都持抵制和反对态度,是洋务运动的朝中反对者的代表人物。
做官
翁同龢在任刑部右侍郎期间,处理了很多案件。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他为当时轰动全国、百余年来家喻户晓的杨乃武与小白菜这一冤案的平反昭雪。
光绪元年(1875年),翁同龢署刑部右侍郎。次年四月,受命教授光绪帝读书。不久,迁户部侍郎,充经筵讲官,晋都察院左都御史。历任刑部、工部尚书。光绪八年(1882年),充任军机大臣。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中,主张进兵结合谈判,不可一味依仗刘永福之黑旗军。不久,罢直军机。历加太子太保,赐双眼花翎、紫缰。
翁同龢因曾国藩及李鸿章曾经检举其兄,因而终身与李鸿章有私怨。任户部尚书期间,处处刁难北洋水师。1890年户部上奏,以海军规模已具和国家度支艰难为由,请求暂停海军向国外购买军火,致使北洋海军的发展就此停滞,落于世界之后。当时有一副讥讽对联描写二人:“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合肥”指安徽合肥的李鸿章,下联“常熟”即江苏常熟的翁同龢。李翁二人的恩怨直接导致日后中日甲午战争北洋舰队的失利,当时英国人建议中国:“必添购快船两艘,方能备日制胜”,未料翁同龢不断拖延,两艘快船为日本购去,新日舰速度快、炮门多,其中一艘日舰“吉野号”成为甲午战争中击沉中国舰队最多的船舰。
光绪二十年(1894年),翁同龢再任军机大臣,深得光绪帝信任。在甲午战争中,坚决主战。次年,清军战败,中日和议期间,翁同龢与李鸿藻极力反对割地,指出:“宁增赔款,必不可割地。”又联合俄、英、德三国谋阻割地,最终情势无法挽回。次年,兼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甲午首恶
翁同龢与李鸿章宿仇。“甲午战前,翁同龢一力主战,李鸿章言不可轻开衅端……我去见翁,向他力陈主战的错误。我想翁也是我的老师,他向来是器重我的。但翁听了我的劝说后,笑我是书生胆小。我说:‘临事而惧,古有明训,岂能放胆尝试?而且,我国无论兵器还是战法,都百不如人,不能轻率地开战啊!’翁说:‘李鸿章治军数十年,扫荡了多少坏人啊!现在,北洋有海军陆军,正如火如荼,岂能连一仗都打不了吗?’我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今已知自己确实不如人,哪里有胜利的希望呢?’翁说:‘我正想让他到战场上试一试,看他到底是骡子还是马,将来就有整顿他的余地了!’”
“爱国口号”下的真实目的竟然是为了整治对手,惨白的事实似乎是在嘲笑大众的智慧。
整个中日甲午战争,慈禧和光绪要负领导责任;李鸿章要负执行不力的责任;而翁同龢呢,只需要高喊口号,发发感慨,提些没什么作用的建议,最后竟然似乎什么责任都不用负,还博得个爱国的好名声,真正算得上个“聪明人”了。只可惜,老百姓虽然看不出来他的如意算盘,慈禧太后却通过此事将这一对师生(翁同与光绪)看透了,这也为几年后一拍子将他们打下去埋下了伏笔。
1898年6月16日,翁被免去一切职务,逐回原籍。对此,王照作诗一首:“当年炀灶坏长城,曾赖东朝恤老成。岂有臣心蓄恩怨,到头因果自分明。”其下注曰:“及翁之死,庆王为之请恤,上盛怒,历数翁误国之罪,首举甲午之战,次举割青岛。太后不语,庆王不敢再言,故翁无恤典。”王照在这里并没有为翁辩白,而是认为这正好是因果报应,是翁应得的下场。
或许因为经过甲午海战的失败,翁同龢看到了中国确实不是日本人的对手,认识到西人治国有法度,西法不能不用,“憾于割台事,有变法之心”,于是幡然醒悟,“大搜时务而考求之”。他接受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变法思想,协助光绪实施改革,并辅佐草拟变法谕旨,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希望中国富强。然而不幸失败。翁同龢被慈禧下令撤职,旋又遭贬黜并赶回老家常熟。临终前,翁同龢口占绝笔诗一首:“六十年中事,伤心到盖棺;不将两行泪,轻向汝曹弹。

 翁同龢[hé]

上一篇:赵孟頫

下一篇:没有了

更多关于 翁同龢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