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为中国油画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徐悲鸿最擅长画马,中国画和油画的结合让徐悲鸿的马具有了立体感,融合中西技法,而自成面貌。
徐悲鸿(1895-1953),汉族,江苏宜兴人,生于中国江苏宜兴屺亭桥。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尤以画马享名于世。先后留日、法,游历西欧诸国,观摹研究西方美术。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抗日战争期间,屡以已作在国外展售,得款救济祖国难民;并参加民主运动。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建国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在绘画创作上,提倡尽精微,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擅长油画、中国画,尤精素描。曾创作《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寓有进步思想的历史画。所画花鸟、风景、走兽,简练明快,富有生气,尤以画马驰誉中外。
1953年9月26日,徐悲鸿因脑溢血病逝,享年58岁。按照徐悲鸿的愿望,夫人廖静文女士将他的作品1200余件,他一生节衣缩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书画家的作品1200余件,图书、画册、碑帖等1万余件, 全部捐献给国家。
徐悲鸿中国画马的特点
喜欢国画的人都知道徐悲鸿最擅长画马,徐悲鸿的马鬃毛在风中飞扬,姿态优美。中国画马突出了马的肩部、胸部、颈部大块肌肉的形状,凸现马的英俊、雄健形象。画家简单的线条将柔韧的踝关节和坚硬的蹄子等体面转折关系惟肖惟妙地刻划出来,达到尽微致广的境界。画中徐悲鸿以中国画水墨写意与西洋的明暗技法巧妙结合,为了突出奔马的肌肉起伏,画家在突起处先以重墨勾出,又以淡墨晕染,显得既有中国画的骨法用笔,又有强烈的立体感,同时也更突出了马的神骏气质。画面中,徐悲鸿不仅充分发挥传统笔墨的轻重、疾徐、枯湿、浓淡、疏密、聚散的节奏韵律的抒情性,而且充分掌握笔墨作为“造型语言”的严格写生、写实的造型性,使两者巧妙地合而为一,标志着中西融合的艺术理论和理想在创作实践中的最高成就。全画墨色淋漓,用笔豪放,显示出了徐悲鸿中国画创作中追求的苍茫、高古、雄强之意趣。
在中国绘画的长河中,画马艺术的历史悠久,画家层出不穷,以此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也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千百年来,历代画家笔下的马已无可胜计,也各有特点和贡献。但如何突破外形的线描勾勒,用概括的笔墨来表现马的精神和面貌,直到徐悲鸿的出现才有了重大的突破。徐悲鸿以画马著称于世,其笔下的马都赋予了充沛的生命力,既有着西方绘画的造型,又有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意,把中西绘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笔墨酣畅淋漓,形神俱备。悲鸿先生曾说“我爱画动物,皆对实物用过极长时间的功。即以马论,速写稿不下千幅,并学过马的解剖,熟悉马的骨架、肌肉、组织。又然后详审其动态及神情,乃能有得”。徐悲鸿一生中确实画过数以千计的马的速写稿。他熟悉了马的气质、马的结构、马的日常活动,和在技巧上需要创造的独特的表现手法,塑造了那一洗万古凡空马的英姿骏马。这也就是作者追求理想,向往自由的象征。徐悲鸿赋予马新的形象与意义,新的审美趣味,充满时代气息,带有恣肆澎湃的激情,鼓舞观者昂扬向上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