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人张”是中国民间艺术品泥塑的代表手艺人,如今泥人张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张家人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可是为了泥塑“泥人张”五代人历经100多年的起伏,墨守这份中国传统文化技艺。
泥人张五代传人
第一代“泥人张”张明山
1826年,张明山生于晚清。他的一生充满传奇,入津门、进皇宫、旅上海,仿佛每一段际遇,都是为了成就“泥人张”的独一无二。清朝道光年间在天津把泥人捏成传奇的民间艺人张明山,津门百姓赞叹他手艺精妙,“捏嘛像嘛”,在1844年张明山18岁时,喊出了这么一个响亮的名号。
第二代“泥人张”张玉亭
第二代传人张玉亭当了家。宅子后院住人,前院就是作坊。那时的作品,多是祖孙分工合作的结晶:张玉亭负责主要的塑造和人物把握。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泥人张”这门民间艺术才重新受到重视。
就在天津解放的第二天,军管会有位领导来到了韦陀庙东街3号,说,新政府是扶植民间艺术的,1950年,年逾八旬的张玉亭被调入天津文史馆做了馆员。如果说父辈张明山的“真”是将写实做到极致,那么张玉亭则让“泥人张”有了更大的发展。61岁时,正值举国军阀混战,张玉亭完成了名作《钟馗嫁妹》。1994年和1996年,俄罗斯和扎伊尔分别将《钟馗嫁妹》印成邮票,许多西方人把这当成中国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艺术作品。
第三代“泥人张”传人张景福、张景祜
第四代“泥人张”传人张铭、张錩
第五代“泥人张”传人张乃英、张宏岳
1950年,张景祜被调入北京,进京后当上了全国政协委员。而张景福的后人则留在了天津。从此,“泥人张”家族开始分居两地。
在天津,“泥人张”的另一种故事也在续写。由张景福的后人张乃英、张宇父子一手支撑起的“泥人张”美术馆,用它朱红色的大门迎来送往着对这门艺术心存好奇与敬意的人们。
“泥人张”泥塑艺术品特点
“泥人张”泥塑艺术品特点是不加支架,完全靠泥巴塑成,作品的成败,泥巴是首要因素。沙太多,泥人易开裂;沙太少,泥人又立不住。判断泥巴的含沙量,“泥人张”有祖传的秘方:取水入泥搅拌滤洗,然后把一小块泥巴搓成条,让泥条自然下垂,若能自如地在手心里盘上两三圈,这泥巴就算过关了。
洗完的泥巴还要锤砸,边砸边把棉絮加入泥中,一直砸到泥内、外部都看不到棉絮,只有将泥掰开才能看到均匀的棉丝为止。砸完的泥巴叫“熟土”,还要用湿布包上,“醒”上一段时间才能用。当年最好的熟土要保存三年才能使用,这样制作出来的作品绝对不会开裂。
捏泥人,手上功夫最要紧。一个泥人的完成,八成功夫在十个手指上,手指达不到的部位才用“压子”帮忙。捏完的泥人需放在阴凉处风干,数天之后才可打磨上色,这样,一件传统的“泥人张”作品就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