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子收藏网民俗教你了解明朝官员的等级传统文化,通过明代官员的衣服颜色帽子配饰等一眼就知道明代官员的等级。
中国封建王朝等级制度非常严格,不可僭越,明代官员等级和服饰是什么样子的呢?样子收藏网介绍传统文化明朝官员的等级和服饰以及图案的 不同等级区别。
明朝的官服标配是圆领袍加乌纱帽加革带,并通过衣服的颜色及补子图案来区分官员的等级。补子,系补缀于品官补服前胸后背之上的一块织物,为明品官服饰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 一、补子的历史 饰以禽兽纹样来区分官员等级的方法最早源于唐武则天时期。在此之前的官服多采用佩印绶制和色制,是以佩饰的数量和服装的颜色等来区分等级。武则天把饰有动物纹样的绣袍赐给文武官员,以此来作为品级官位的区别(见《旧唐书·舆服志》)。后文宗年间又有所更定(见《新唐书·车服志》,唐时官服禽兽纹样可见吐鲁番出土经幡上之回鹘供养人像)。但这些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补子,真正意义上的补子要等到明代才出现。 明代补子,为继承元朝而来。内蒙古正蓝旗羊群庙出土的元代石雕上就有花卉纹的补子,同时在一些元代墓葬中也确实发现了不少具有方补形式的元代织物。但这些服饰没有作为补服出现,且这些方补多作花卉状,它们在当时也并没有作为官阶的标志。真正代表官位的补服定型于明代。 二、明代补子 据《明史·舆服志》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官吏所著常服为盘领大袍,胸前、背后各缀一块方形补子,文官绣禽,武官绣兽。一至九品所用禽兽尊卑不一,藉以辨别官品。 明初禽兽纹样为与衣料整体织就,纹样刚好在前胸后背,故名胸背。随着时间的推移,禽兽纹样不再事先织在衣料上,而是另行织就,再补缀到衣服上,这就是所谓的补子。明初文献上所称的“花样”,事实上还应该是胸背之类,即将图案如元代胸背一样直接织入衣料,与后世所称的钉在前胸后背的补子不同。明时舞乐工吏无职人员曾用鹦哥等杂禽或杂花作补子。
1、普通官员的补子 明代服制文武官员的袍子分为三种颜色,补子是文禽武兽。 一品至四品袍子的颜色为绯色, 五品至七品袍子的颜色为青色, 八品至九品袍子的颜色为绿色。 九类文官补子上的九种飞禽分别为: 一品绯袍,绣仙鹤;二品绯袍,绣锦鸡;三品绯袍,绣孔雀; 四品绯袍,绣云雁;五品青袍,绣白鹇xián(南方的一种大型鸡类); 六品青袍,绣鹭鸶(lù sī,即白鹭,水鸟); 七品青袍,绣鸂鶒(xī chì紫色,类鸳鸯); 八品绿袍,绣黄鹂;九品绿袍,绣鹌鹑。
武将一品和二品都是绯袍,绘狮子;三品四品绯袍,绘虎豹; 五品青袍,绘熊罴;六品和七品都是青袍,绘彪; 八品绿袍,绘犀牛; 九品绿袍,绘海马(非海洋生物,上古神兽,我国古代神话中吉祥的化身)。
关于官服圆领袍的颜色,从上面可以看到总共是绯、青、绿三种。值得注意的是,在古代,青色不是现在我们通常讲的等价于黑色,而是一种介于“蓝”和“靛”之间的一种颜色。更直观的,我们可以看下面的古图,其中坐在高处的正是万历皇帝。实际上,这里的“青色”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宝蓝色,对应的是五品到七品的文官、武官。
2、皇亲贵胄的补子 公、侯、驸马、伯服绣麒麟、白泽(上古神兽)。 麒麟(麒麟有着类似牛羊的蹄)
亲王、亲王世子、郡王、郡王长子保和冠服的补子为方龙
3、其他人员的补子 杂职:练鹊; 风宪官(法庭工作人员):獬豸。(xiè zhì上古神兽,俗称独角兽) 獬豸。
4、补子的做工 从明代出土及传世的官补来看,其制作方法有织锦、刺绣和缂丝三种。早期的官补尺寸较大,制作精良,用色大胆活泼。文官补子均用双禽,相伴而飞,而武官则用单兽,或立或蹲。到了清代,补子尺寸缩小,用色趋于保守单调。文官的补子却只用单只立禽,各品级略有区别。明代补子是织在大襟袍上,因此明朝补子前后都是整块。而清朝补子由于是缝在对襟褂子上,前片都在中间剖开,分成两个半块。 明朝的补子以素色为多,底子大多为红色上用金线盘成各种规定的图案,无彩绣蟒的比较少见,四周一般不用边饰。明清官员所用补子都是以方补的形式出现的,与明补相比,清代的补子小而简单,前后成对,但前片一般是对开的,后片则整片织在一起,主要是为了便于穿着。前片官补正好位于清代官服的前胸,为便于解系纽扣,只能将前片对半分开。 三、明代赐服 前面讲的都是官员常服的补子,事实上还有另一种服饰体系,就是赐服!赐服,顾名思义,就是皇帝赏赐的,所以这是一种极大的荣誉,不是每个官员都能得到的。赐服的图案是整件衣服上都有,包括前面、后面以及两肩,不同于方形的补子。 正德十三年正月,帝至自宣府。传旨用曳礼节衤散大帽、鸾带。且赐群臣大红苎丝、罗、纱各一。其彩绣:一品,斗牛;二品,飞鱼;三品,蟒;四品,麒麟;五、六、七品,虎彪。但也有另一说法,说是蟒袍是最高等级的,其次是飞鱼服。值得注意的是,飞鱼服对于锦衣卫来讲,是常服。 斗牛(有着两个弯弯的牛角)
【中国传统文化】了解明朝官员的等级
来源: 浏览 2387 次
更多关于 【中国传统文化】了解明朝官员的等级 的信息
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