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厂在过去就是造琉璃瓦的,在清代和民国时期形成了中国的文化街,是中国知名的文房四宝和字画装裱的北京胡同。在明清时期和民国在北京琉璃厂逐渐形成了一些老字号。那么北京琉璃厂里的老字号有哪些呢?
在琉璃厂著名的老字号:“荣宝斋”、“一得阁”、“戴月轩”、“槐荫山房”、“古艺斋”、“萃文阁”等,还有中国最大的古旧书店中国书店,以及西琉璃厂原有的三大书局——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
1.一得阁
北京“一得阁”坐落在北京琉璃厂古文化街,始建于清朝同治四年(1865年),以墨汁名扬于天下。作为官宦书香之后的“一得阁”创始人谢崧岱是太学儒生出身的文人,有感于制墨多道的工艺,繁琐的过程,令他决心研究制作墨汁,经过“屡试屡误,屡误屡悟,渐知收瓶入盒之法遂无忽浅忽深之弊”,终于研制出了墨汁,琉璃厂文化街也出现了前店后厂的第一家店铺。“一得阁”墨汁店堂前谢崧岱亲书写了一副藏头楹联:“一艺足供天下用,得法多自古人书”,表露了店主人独创墨汁的自豪情怀与不忘前辈的自谦心理,他自题写匾牌“一得阁”凝重而不刻意、至美而不失古朴,特别是“阁”的写法独具匠心。
作为清朝的老店铺,“一得阁”一不拜佛,二不拜财神,每逢年、节或收徒拜师之时,上香敬贡,先拜墨圣,再拜掌柜。“一得阁”的三个墨圣是北宋书画家苏东坡,制墨名家宋代的晁季一和明代的沈继孙。
2.中国最大的古旧书店:中国书店
“中国书店”,位于琉璃厂这条著名的文化街上的一座院落。这条街、这院落,连同院内的、街上的“来薰阁”、“邃雅斋”、“文奎堂”、“松筠阁”等清代以来北京有名的书铺(这些店铺现在均由中国书店统一管理),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自从乾隆时修《四库全书》,全国文人聚集北京,琉璃厂就逐渐兴旺起来了。当时,这里的书店多至 30 余家,加之清代考据学派的兴起,琉璃厂就形成了文人游集的场所。来京的文人都以到琉璃厂买书为乐事,因那时侯的汉族官员多住在宣武门外,而一些会馆(同籍贯或同行业的人在京城设立的机构,建有馆所,供同乡同行集会寄寓之用)也大都在宣武门外至前门外一带,官员、商人和赶考的举子也常到这一带游玩。各地书商(主要是江浙一带的书贾)也纷纷携带珍贵书籍进京,在琉璃厂一带设摊出售。丰富的各类书籍、方便的阅读和选购条件使其以独具的特殊魅力,吸引着更多的文人墨客、学者、举子光顾。清末,在琉璃厂修建了学堂之后,这里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增加了图书流通,为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做出了不少贡献。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国书店在对北京私营古旧书业进行公私合营改造后,全市111家私营古旧书店所拥有的门市、资产、收存的古旧书刊以及从事古旧书业务的专业人员都进入了中国书店的管理序列,中国书店成为全国最大的国有古旧书店,客观上成为北京古旧书业的代表和传承人。
中国书店不定期举办大众收藏书刊资料拍卖会和书画艺术品拍卖会,影响波及海内外,涉及韩国、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古旧书的收购和经营是中国书店的传统特色经营项目,中国书店建店六十多年来,沙里淘金,默默耕耘。收购中外古旧书刊4460万部(册)之多,从唐人写经到宋、元、明、清历朝各代的稿本、抄本、刻本、从碑帖、字画到信札、契约、地图、邮票、洋洋大观。
3.清秘阁
清秘阁是在清朝唯一敢用大清国的“清”字做店名。清秘阁当时作为京城著名的南纸店,清朝皇宫、六部官府所用的宣纸、信笺、印泥等文房四宝均采用清秘阁所精制。清秘阁在西琉璃厂中间路南,店面异常开阔和神气,墨底金字大匾,现已失存。
清秘阁老字号店的与清代乾隆皇帝和其乳母周嬷嬷有关。
乾隆皇帝的登基不久,便召见了他的乳母周嬷嬷,老嬷嬷有一个儿子,与乾隆的年龄相仿,没有正经的职业,老嬷嬷就向乾隆讨要了封赏,乾隆就在琉璃厂赐给周嬷嬷的儿子一家店铺,并赐名“清秘阁”,让其经营南纸生意。原来店名是皇帝钦赐的,并由当时的三朝元老阿克敦布为其题匾,此匾后为琉璃厂八大名匾之首。《春明古迹小识卷四》载:“清秘阁为阿克敦布所写,神气十足,结构精密似脱胎于九成宫,然运笔潇洒过之。”
清秘阁一时间备受宠爱,店门前车水马龙,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朝中官员下朝后来琉璃厂,都先到清秘阁换下官服,再逛琉璃厂。
4.京华印书局
京华印书局是琉璃厂街遗存的百年印书局, 京华印书局创建于清末,在中国近代印刷业中享有盛名。书局是由康有为、梁启超等创办的强学会书局改组而来的。1895年,因康、梁等发动“公车上书”未果及变法失败,转而从事文化活动,创办了强学会,也叫长兴书局。“日以翻译西书,传播要闻为事”。可是不久强学会遭到封禁,图书、仪器被查抄。后来,御史胡孚辰又上奏“书局有益人才”,建议把强学书局改为官办。清政府才下令改设官书局。但是官书局一直经营不善,1905年被总部在上海的商务印书馆买下,改名京华印书局,其实是在北京设立的印刷厂。
京华印书局成立后,淘汰了木板印刷,全部采用铅印、石印,由于经营有方以及印刷质量精良,业务发展兴盛。辛亥革命后,新文化运动兴起,为了应接不断扩大的业务范围,书局于1920年在琉璃厂虎坊桥兴建了这栋钢筋水泥的四层大楼,大楼在当时也是北京少有的新式建筑。京华印书局自此又增添了平版印刷,凸版印刷方面很多新机器,除了印刷一般书刊外,还承印北大,清华,中央研究院等学术机构的书刊和故宫博物院画刊,业务范围还发展到天津,沈阳等地,不但是北京头等企业,还成了全国有名的实业。
1928年政治中心南迁后,北京的印刷业就萧条起来。日本侵华时期,日本人甚至想掠夺京华印书局作为他的反动印刷机构。到解放战争结束时,这家原来华北很有名的工厂已由全盛时期的400多人降至40多人,甚至濒临灭亡了。
时至2000年,北京市建设广安大街,为了保护京华印书局、纪晓岚故居等文物,专门在虎坊桥至珠市口之间拐了个弯儿,使其露出街面。然而由于年久失修,京华印书局逐渐“失色”,墙体出现开裂,墙漆斑驳剥落,防水措施失效,铁艺栏杆部分断裂锈腐。2005年,作为市级文物的京华印书局大楼开始动工修缮。修缮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独有的特点都在修缮中被原貌恢复。如今,恢复的京华印书局旧址作为中国书店的总店驻地,仍为收购旧书和办公用。
琉璃厂因荣宝斋等著名文化老店而享有盛名,琉璃厂的发展,也带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