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州澄泥砚主要产于山西省新绛县是介于陶与瓷之间的一种炻器,与端砚、歙砚、洮砚齐名,是“四大名砚”之一。
绛州澄泥砚的制作需经过几十道工序。宋代的《贾氏谈录》和《文房四谱》中对澄泥砚的制作方法均有记载。古法澄泥砚大致是:取河床下的泥,淘洗后,用绢袋盛之,口系绳再抛入河中,继续受水冲洗,如此二三年之后,绢袋中的泥越来越细,以过滤的细泥为材料,然后“令其干,人黄丹团和搜如面,作二模如造茶者,以物击之,令其坚。以竹刀刻作砚之状,大小随意。微阴干,然后以利刀刻削如法,曝过,间空垛于地,厚以稻糠并黄牛粪搅之,而烧一伏时”,再用黑蜡、米醋相掺蒸多次。如此繁复的工序,使砚台坚如铁石。
在唐宋时期澄泥砚已经形成了一套系统、完整的制作工序。明代末期,随着石砚的大量开采以及铜砚、瓷砚、铁砚、漆砂砚、木砚等的出现,澄泥砚由于制作技艺复杂已明显处于下风。明末清初,由于战争频繁、经济衰退,绛州澄泥砚的生产技术几近失传。到了清中期,绛州澄泥砚的制作几乎没有成功之作。1775年,乾隆皇帝曾命绛州知府在汾河取泥,打包运送到京城,再命造办处找杭苏工匠烧制,制作“绛州澄泥砚”,历时10年之久,至今故宫库房内还保存有完整的汾河之泥。
现在澄泥砚的制作已不完全遵循古法了。主要工序为:将采掘来的河泥放置在一个绢制的箩中过滤,滤出极为细致的澄泥,经过澄泥过滤、绢袋压滤、陈泥、揉泥、制坯、阴房晾干、雕刻、砂磨、入窑烧制、出窑、成品水磨等工序,制成一方砚需一年半的时间。澄泥砚产量受季节性影响较大,一般一年烧10次至12次,装窑量在180方至300方之间。成品率受季节、风力、窑温、窑变等等因素影响较大,一般一窑的成品率在30%至40%之间,最好的时候可以达到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