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俗 > 民俗动态 > 古代女子的内衣是什么样子的

古代女子的内衣是什么样子的

来源:  浏览 5575

内衣发展到现在感觉材料使用的越来越少了今天的文胸(胸罩),还有民国时期的肚兜都是女子的内衣,那么古代女子的内衣是如何的呢?是不是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呢?中国古代女性内衣是以一种朦朦胧胧、时隐时显、含羞内敛来抒发对美、情以及身体表现的企望。
中国古代的内衣,最早称作“亵衣”。“亵”意为“轻簿、不庄重”,在传统礼教和封闭人体的着装观念制约下,我们只能窥其一角,虽然和现代内衣差异较大,但它却和传统服饰风格协调一致。在结构上以平面空间为主,在造型上多直线裁剪,简单、概括,具有含蓄、包容的特性。由于受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服饰浓重地表现出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服装上追求与自然相协调的风貌,外衣通常峨冠博带、宽大松身,而内衣也体现出这一特质。
 北齐的“心衣”、隋唐的“宝袜”、宋代的“抹胸”、明清的“肚兜”、民国的“束身小马甲”,中国古代内衣都“体”现了时代的特征。从长方形、菱形、三角形、半圆形到倒花蕾形、如意形、虎形,呈现千姿百态。

中国古代女子内衣的款式结构有“前后覆绕式”与“前胸单片式”两种,分别来“覆盖胸背”和“覆盖胸乳”。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款式有长方形、正方形、菱形、如意形、扇形、三角形、仿动植物形态等数大类。
1.魏晋:(十六国):内衣称为两当
  “两当”与“抱腹”、“心衣”的区别在于它有后片,“既可当胸又可当背”。材质多为手感厚实、色彩丰富的织锦,双层,内有衬棉。“两当”最初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后传人中原,属异族文化。
     这种内衣既有前片,又有后片;既可当胸,又可当背,因形得名,俗称“两当”,也写成“裲裆”。裲裆本来专用于内衣,又名背心,这一名称至今仍在使用,也是后世背心的最早形式。
2.秦代内衣叫膺,注重包裹上面。
3.汉代内衣抱腹、心衣
    “心衣”的基础是“袍腹”,“抱腹”上端不用细带子而用" 钩肩”及”裆”就成为“心衣”。两者的共同点是背部袒露无后片。平织绢是汉朝常用的内衣面料,其上多用各色丝线绣出花纹图案(称彩绣),图案多以“爱情”为主题,在当时用素色面料来制作内衣的情况是不多的。
 汉代内衣的款式有很多种,人们对服饰的追求已经开始趋向精美。这时女性内衣比较常用的有帕腹、抱腹和心衣。汉刘熙《释名·释衣服》称:“帕腹,横帕其腹也。抱腹,上下有带,抱裹其腹,上无裆者也。心衣,抱腹而施钩肩,钩肩之间施一裆,以奄心也。”由此可见,这时的内衣有繁简之别,简单的只是横裹在腹部的一块布帕,因称“帕腹”;稍微复杂一些的,只是在帕腹上缀以带子,用时紧抱其腹,故名“抱腹”;如果在抱腹上加以“钩肩”及“裆”,则成了“心衣”。穿的时候要像缠绷带似的前一块后一块慢慢把自己裹成一个肉粽,灰常麻烦……
 “心衣”与“抱腹”的共同点是背部袒露无后片。帕腹、抱腹和心衣,尽管有着繁简之别,但全都只有前片,没有后片,穿着这种内衣,后背部分是全部袒裸的。“心衣”的特点是以“以带吊缚”以及“以平裁式布帛遮束”。其“带”的量及位置各有不同,其“平裁式”的几何形态化布帛的分割均有变化。应该说“心衣”已经基本具备了后世内衣的特点。在汉代。还出现过一种既有前片又有后片的内衣;既可当胸,又可当背,因形得名“两当”,它是后世背心的最早形式。汉朝常用的内衣面料是平织绢,上面多用各色丝线绣出花纹图案(称彩绣),图案多以“爱情”为主题。
4.唐代内衣称为诃子
    唐代以前的内衣肩部都缀有带子,到了唐代,服饰比较开放,跟今天可以一比。唐代出现了一种无带内衣,称为“诃子”。这也是其外衣的形制特点所决定的:唐代的女子喜穿“半露胸式裙装”,她们将裙子高束在胸际然后在胸下部系一阔带,两肩。上胸及后背袒露,外披透明罗纱,内衣若隐若现,因而内衣面料考究,色彩缤纷,与今天所倡异的“内衣外穿”颇为相似。为配合这样的穿着习惯,内衣需为无带的。“诃子”常用的面料为:“织成”,挺括略有弹性,手感厚实。穿时在胸下扎束两根带子即可,“织成”保证“诃子”胸上部分达到挺立的效果。
5.宋代内衣叫抹胸
     宋代女子的内衣称为“抹胸”,穿着后“上可覆乳、下可遮肚”,能将整个胸腹部分完全遮住。南唐李煜就写过:双鬟不整云憔悴,泪沾红抹胸。宋人的审美观崇尚自然淡雅,内衣抹胸从色调到图案呈现出的便是简约清雅的风格,衣料表面只是用印花工艺装饰出细碎的黑色菱形纹,并填以柿蒂小花相错排列,给人以古朴素雅之感。虽然外表不算“花哨”,但古人对衣物穿着的舒适度却很是讲究,比如抹胸四边均以印花绢贴边,贴身穿着很是柔软舒适。此外,抹胸左右两侧还分别设有一根系带,在穿戴时起到固定的作用。

       穿抹胸的陶俑
6.明代女子内衣称为主腰
    “主腰”外形与背心相似。开襟,两襟各缀有三条襟带,肩部有裆,裆上有带,腰侧还各有系带将所有襟带系紧后形成明显的收腰。可见明代女子已深谙凸现身材之道。
    明代女子服饰规定民间女子只能用紫色,不能用金绣。袍衫只能用紫绿、桃红、及浅淡色,不能用大红、鸦青、黄色。带则用蓝绢布。明代女性内衣称“阑裙”外型与背心相似,开襟,两襟各缀有三条襟带,肩部有裆,裆上有带,腰侧有系带,可起到调节腰部的效果,可见明代女子已深谙凸显身材之道。
7.元代女子内衣称为合欢襟
     “合欢襟” 由后向前系束是其主要特点。穿时由后及前,在胸前用一排扣子系合,或用绳带等系束。合欢襟的面料用织锦的居多,图案为四方连续。无论从形制还是名称上都很有煽情的味道。“合欢襟”后背坦露,以带子相连,肩部无带,穿时由后及前,有胸前一排扣子系合,或用襻(音盼pàn)带等系束。
8.清代:肚兜
     清代“抹胸”又称肚兜,一般做成菱形。上有带,穿时套在颈间,腰部另有两条带子束在背后,下面呈倒三角形,遮过肚脐,达到小腹。材质以棉、丝绸居多。系束用的带子并不局限于绳,富贵之家多用金链,中等之家多用银链、铜链,小家碧玉则用红色丝绢。“肚兜”上有各类精美的刺绣。红色为“肚兜”常见的颜色。 
9.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小马甲   
    “小马甲”形制窄小,通常用对襟,襟上也施数粒扣,穿时将胸腰裹紧。”小马甲”进一步发展并吸收了西方的某些特点便成了现在的胸罩。面料以棉、丝为主。
中国古代内衣在早期受封建礼教的禁锢,等级森严、内外分明,内衣多不能露在外面。后来随着服装文化的不断演化和完善,内衣的形制逐渐灵活,不仅有专用的抹胸、肚兜等,还出现了许多内外皆可穿的服饰、诸如裲裆、裤、杉等,完成了由内衣向外衣的转化。每个朝代的内衣叫法不一样,内衣的样式也不一样,但是女子内衣整体趋势是早先注重遮掩上部,后来侧重了下部。但是今天的女子内衣又回归最初的形态了,可能这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要有复古的趋势,这就是轮回吧。
 

上一篇:皇帝大婚礼仪之三——婚后礼

下一篇:那些正在离我们远去的老手艺

更多关于 古代女子的内衣是什么样子的 的信息
民间艺术
福州脱胎漆器手工艺步骤

福州脱胎漆器手工..

福州脱胎漆器以轻巧、精美而闻名,因为成分只有漆、夏布或绸..
白与黑的艺术:乌铜走银手工艺

白与黑的艺术: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乌铜走银是云南一种独特的铜制纯手工工..
山西忻州宁武炕围画

山西忻州宁武炕围..

“炕围画”在山西省尤其以山西忻州宁武、忻州原平、代县的炕..
民间艺术缩骨功

民间艺术缩骨功

缩骨功,也叫缩骨术也叫卸索,卸索的表演,这就是缩骨功。卸..
宫廷鸟笼制作工艺

宫廷鸟笼制作工艺

宫廷鸟笼制作技艺起源于200年前的清代八旗子弟。宫廷鸟笼..
风筝魏

风筝魏

风筝是民间传统手工艺术,而风筝魏就是过去老手艺人的一个品..
明代手工艺漆器的特点

明代手工艺漆器的..

明代漆工艺的活跃与明王室对漆器的推崇与重视有着直接关系。..